郭树清:每年20万亿储蓄闲置可投证券行业和资本市场 昨日晚间,证监会网站刊登了郭树清主席5月7日在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的部分讲话内容。郭树清认为,中国每年的储蓄大约有20万亿元,如何将全社会的资金配置最优化,是证券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责任。换句话说,这些闲置的巨额储蓄可以考虑投资证券业。在目前的市场氛围下,证监会适时刊登这一内容,其中深意值得玩味。 文中提及,作为一个储蓄大国,中国每年的储蓄占GDP比例高达40%以上,按现在的汇率计算也有3万多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但是资金的闲置、浪费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还很突出,很多企业得不到资金。从总量看,储蓄率非常高,但资本配置的效率不够高。从结构看,大量的资本没有配置到最合适的地方,存在严重的浪费。证券行业和资本市场有责任优化社会资金配置。 财富管理已经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要。不仅个人储蓄要保值增值,社保资金、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也面临投资运营的问题。过去10年,地方管理的养老基金平均回报率扣除通胀后是负的0.9%。目前,全国企业存款20多万亿、机构存款20多万亿、个人存款30多万亿,其中很大比例需要通过财富管理实现保值增值。 郭树清认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证券行业现在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有人将过去的发展概括为"野蛮生长"、"清理整顿"和"规范发展"三个阶段,现在还处于规范发展阶段,希望从这次会议开始,进入到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为什么证券业要创新发展?是为了行业繁荣?为了让公司有更多业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不充分。真正的大背景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提出,金融一定要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我们的金融服务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是一个瓶颈部门。其表现在于,中国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还不够顺畅、不够理想。 中国证券市场还很不成熟,问题还很多,投资回报率较低,投资费用成本过高。但也要看到,短短10年间,中国股市的规模从几万亿扩展到20多万亿元,市盈率从平均的50-60倍变成目前的13、14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市场结构的改善,为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基础。再比如,债券的重要性在行业内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债券的规模应当比股票大,金融市场价格体系、估值体系、风险控制体系要建立在债券市场上。(.都.市.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