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金开新户"别忽悠投资者 略显纠结的A股市场迎来了社保基金的再度青睐。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1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时隔8个月之后,社保基金在今年5月开始再次启动入市步伐,单月新开16个A股账户。 一些投资者可能又会对股市"心里痒痒",毕竟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笔者想提醒一下,"社保基金开新户"并不意味着股市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投资者不要认为股市没有了投资风险。 不要说"社保基金开新户",哪怕是"养老金进入股市",仅仅也是股市外部资金面的改变,如果国内股市上市公司不能提供丰厚的赢利和回报,股市不能成为配置资源的高效率场所,股市的法律制度不能切实维护投资者利益。那么,QFII、社保基金和养老基金只能是激起证券市场的几朵浪花,其长期走势还是由股市自身因素说了算。 我们先说说上市公司的质量问题,毕竟只有上市公司赢利能力优异了才能为股东创造丰厚的回报。如今的沪深股市大约有近3000只股票,国有企业的上市公司大约占了其市场市值的八成以上。它们足以代表股市的价值中枢,但这些蓝筹公司多数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赢利往往依靠行业垄断来实现。这样的蓝筹公司与国外的大蓝筹公司是否是一个概念,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 即便国内上市公司赢利能力一下子上来了,业绩喜人,前景喜人,但上市公司的回报是不是喜人呢?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这种证券市场的投资氛围不是一日之功能造就的。国内的投资者尽管也叫股东,但由于多数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非常高,股权并不分散,中小投资者的股东身份是没有多少权力的。在海外股市,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非常分散,中小投资者拥有发起会议议题投票的权力,乃至上市公司股东的薪酬多少,高管位置能不能坐稳,都由中小投资者说了算。这种股权文化下,给中小投资者高的分红和回报成为一种必然,而国内,大股东视中小投资者为股价投机者,极少有尊重和重视的成份在里面,凭什么要求上市公司给投资者高的回报呢? 至于国内股市的定位,通过这20多年来的发展,再麻木的投资者也都想明白了,股市就是为融资服务的,国家发展股市,主要就是为国有企业服务,发挥融资功能。但毕竟已经20多年了,一条腿走路带来的弊端那就是让市场参与者伤痕累累。证券市场不仅应该是融资的场所,更应该是实现投资功能的场所。当我们的养老金发现缺口很大的时候,股市增值的功能终于被想起来了,但恢复股市增值保值的功能同样不是一日之功,但这毕竟是一种好的现象,也是一种值得期待的希望。 要发挥股市的增值功能,彻底实现证券市场的华丽转身,管理层能否痛下决心,暂停或者停止IPO,让市场休养生息,并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中小投资者地位和维权上,形成健康的股权文化。只有投资者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那么才会人人争当股东。至于社保基金新开户,养老金要入市,在当前这个自身没有发生变化的股市里,投资者不妨谨慎对待,千万不要被误导。(每日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