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君安姜超:7月以后有启动降息的可能性
在周四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的《早间第一资讯》节目中,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表示,目前债券市场中已隐含着两次降息预期,可能的降息时点应该是在通货膨胀率降低到3%以下后,预计6月份通胀率或降至3%以下,7月份以后有启动降息的可能。(.全.景 .刘.磊) 专家:降息是关键 无需担心物价 5月23日,《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未具名银行业消息人士的话报导称,5月份前三周,中国四大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人民币340亿元。分析人士认为,连续三次调降存款准备金率并未提升信贷需求,利率的调降也应提上日程,至于物价,通缩概率大于通胀,已非限制因素。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向记者表示,要改善信贷需求,关键是改变预期,调动市场自发的需求。这需要多次频繁的微调,比如调降贷款利率0.25个基点后,程度虽微、利率水平仍比较高,但会影响市场预期。 安信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尤宏业认为,与企业盈利相比较,目前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仍然明显地偏高,降息的可能性在增大。 对于物价水平反弹的担忧,陈东琪并不认为货币政策放松后会引起通货膨胀。他指出,只要掌控好放松的节奏与力度,以多次频繁的方式微调,不仅不会引起短期的通胀问题,也不会带来中长期通胀。 在陈东琪看来,中国当前通货紧缩的概率大于通货膨胀。一方面,对CPI影响较大的食品,关键的因素并非蔬菜和猪肉,而是农产品(000061.SZ)中的粮食,就收成而言,不仅仅去年实现了粮食丰收,目前来看,夏粮也会丰收;另一方面,国内已出现生产型通缩,工业生产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已连续2个月和3个月负增长,当价格下降由生产端传到需求端时,会引起CPI的快速下降; 此外,全球经济都濒临通货紧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弱,在全球需求收缩、美元走强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收缩还回持续一段时间。 至于降息后可能引起实际利率再度回归负值的疑问,陈东琪认为,可以借由非对称降息的方法,先降贷款利率后降存款利率。6月CPI可能会降至2.5%,且不排除掉到2-2.5%之间,其时,可调降存款利率。数据显示,CPI4月同比增长3.4%,1-4月仍为3.7%,而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3.5%、3个月期基准利率为3.1%。 商务部5月22日发布的价格监测数据显示,上周(5月14日至20日),食用农产品价格降幅扩大,生产资料价格连续五周回落。 对此,光大证券(601788.SH)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向记者表示,食品及生产资料价格继续明显下跌。食品价格周环比下降0.8%,降幅比前一周扩大0.4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周环比下降0.8%,降幅虽比前一周收窄0.2个百分点,但仍然是今年以来的第二大单周下降。 徐高推算,5月CPI同比数字将回落至3%附近;5月PPI同比数字将进一步下滑至-1%以下。(.财.经.网 .刘.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