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之声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股票之声 首页 头条新闻 查看内容

2007年上市公司年报特刊

2011-5-12 08:0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070| 评论: 0|来自: 年报

<P align=center><FONT color=#cc3300><STRONG style="FONT-SIZE: 23px;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黑体">业绩飙升 我要飞得更高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30px"> </FON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72 border=0> <TBODY> <TR> <TD style="PADDING-RIGHT: 3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LINE-HEIGHT: 21px; PADDING-TOP: 0px" align=left> <DIV id=ozoom style="ZOOM: 100%"><!--enpcontent-->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 <TBODY> <TR> <TD> <TABLE style="BORDER-RIGHT: #999 1px solid; BORDER-TOP: #999 1px solid; MARGIN: 0px 8px 8px 0px; BORDER-LEFT: #999 1px solid; BORDER-BOTTOM: #999 1px soli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300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middle><IMG height=357 src="http://www.cs.com.cn/xwzx/02/200804/W020080430277420629471.jpg" width=300 border=0 OLDSRC="W020080430277420629471.jpg"></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本报记者 陈健健      <FONT color=#0000cc>新准则下的首份年报披露今日落幕。受益于主业稳定增长、成本费用总体控制良好及牛市投资收益增长较快等多重“利好”,上市公司2007年业绩依然保持强劲增长态势。</FONT> <FONT color=#0000cc>  截至今日披露2007年年报的1573家公司,共实现净利润9497亿元,同比增长49.86%,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42元,创下多年来新高。</FONT>   放眼2008年中报,报喜者占据绝大多数。不过,专家提示,在CPI高企的背景下,不少行业都面临着成本压力,加上股市今年调整幅度较大所带来的投资风险,2008年投资者应更多关注主营“内功”深厚且具有较强议价能力的公司。    <FONT color=#cc3300>净利增长近五成</FONT>   作为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上市公司首份年度成绩单,2007年报格外引人注目。截至4月29日,两市共有1496家公司披露2007年报。   据本报信息数据中心统计,以1496家公司为样本,这些公司2007年共实现营业总收入93227.47亿元,同比增加25.02%;实现利润总额13606.05亿元,同比增长46.77%;实现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的部分)9460.33亿元,同比增长47.94%。   近1500家公司中,中石油分量尤殊。公司2007实现营业总收入8350.37亿元、净利润1345.74亿元,分别约占样本公司整体营业总收入、净利润的9%和14%。   银行类公司表现也相当抢眼。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净利润分别为812.56亿元、690.53亿元、562.29亿元,紧随中国石油其后,各自占据净利润排行第二到第四名。   1496家公司中,盈利的公司有1401家,盈利面为94%;业绩同比增长的有1186家,占比约为八成。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盈利的公司有1235家,占比为83%。    <FONT color=#cc3300>每股收益创新高</FONT>   2007年报,样本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43元,创下上市公司多年来的新历史记录。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39元,同样远高于近年水平;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4.91%,大大高于去年同期10%的水平。   据统计,有410家公司每股收益高于0.5元。每股收益排列前五位(且审计意见为标准)的公司为,中国船舶每股5.53元,ST浪莎每股5.21元、中信证券4.01元、吉恩镍业3.70元、吉林敖东3.47元。   这5家公司恰好代表了2007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几类典型:通过定向增发收购集团资产,中国船舶大大提升了资产与盈利能力;ST浪莎则通过债务重组的非经常性损益途径业绩翻身;作为券商龙头股,中信证券在牛市中自然赚得盆满钵溢;吉恩镍业的业绩则得利于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而迅猛增长;至于吉林敖东,业绩耀眼的首要法宝当属投资收益。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上市公司2007年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创新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若以2006年底是否上市为分界线,一方面,存量公司即2006年底前已上市公司,业绩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增量公司即2007以后新上市公司,当年整体业绩不俗。   统计显示,若扣除掉07年以后新上市的145家公司,存量公司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37元,扣除后为0.17元;增量公司整体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55元,扣除后为0.51元。可见,诸多蓝筹公司的加盟直接推高了上市公司整体的业绩水平。   整体盈利水平提高,派现分红的公司相比往年明显增多。有近五成公司提出派现方案,计划派现总额2747亿元,占到所有上市公司总体净利润的近三成。    <FONT color=#cc3300>主营增长感知成本压力</FONT>   新会计准则下,利润表中的“营业总收入”中既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也包括其他业务收入。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占绝大部分。   统计显示,样本公司共实现营业总收入93227.47亿元,同比增长25%,上市公司主营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这些公司营业总成本(含三项费用)为81028.32亿元,同比增长23.07%。其中,上市公司费用仍然延续去年至今较好的控制水平,合计发生三项费用约10263.67亿元,同比增长约22.50%,增速低于营业总收入2.5个百分点。   不过,CPI上涨给上市公司经营带来不小的成本压力。统计显示,非金融类公司2007年的销售毛利率为20.95%,而2006年这一比率为21.19%。    <FONT color=#cc3300>投资收益“头高尾低”</FONT>   得益于2007年牛市行情,从2007年中报至今,投资收益一直占据颇为重要的地位。样板公司合计实现投资收益高达2793.3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40%,相当可观。   扣除掉金融类公司以后,非金融类公司2007年投资收益合计约938亿元,同比增长121%,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例为11.14%。可以看出,虽然投资收益整体增速较快,但相比2007中报中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14%的比例,投资收益比重已有较为明显的下降。   投资收益所占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属股市的调整。由于股市自2007年第四季度逐步调整,不少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出现缩水状况。2008年一季度市场继续较大幅度地调整,投资收益缩水乃至亏损的情况不断出现。    <FONT color=#cc3300>资源类公司业绩喜人</FONT>   主营方面,建筑业总收入增长最为可观,增幅达到387.19%;其次为采掘业,营业总收入同比翻一番;第三名为金融保险业,同比增长约九成。   每股收益方面,最高的是采掘业,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69元,其次是金属非金属业,为0.63元,批发零售业列第三位,为0.453元。可以看出,资源类企业在2007年成本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盈利能力表现较好。   值得关注的是,上市公司业绩含金量略有提升。样本公司(扣除金融类企业后)加权平均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0.69元,去年同期则为0.68元。即便如此,多个行业的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出现同比下降,房地产行业更是成为唯一的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负数的行业。   根据统计,房地产业2007年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0.74元,大大低于去年同期的-0.26元。此外的21个行业中有10个行业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同比下降,其中降幅比较大的综合类同比下降48%,机械设备仪表业下降38%,造纸印刷业下降32%,批发零售业下降30%。   各行业中,29家金融类公司组成的金融阵团表现突出,2007年实现净利润3581.33亿元,占到样本公司总体净利润的38%。2007年所得税费用为1514.26亿元,由于金融类2007年所得税实际税负水平较高,可以估计从2008年起新所得税法实施后,金融类企业所得税费用将大幅减少,由此增厚上市公司整体业绩。 <P style="MARGIN: 0px">  2007年上市公司因主营稳健、成本费用控制良好、投资收益增长、新股大蓝筹推动等多重“利好”共振,使净利润和每股收益都创下多年来的新高。漫画/张骊浔 </DIV></TD></TR></TBODY></TABLE> 々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cc><STRONG style="FONT-SIZE: 23px;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黑体">上游下游 白天不懂夜的黑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30px"> </FON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 <P style="MARGIN: 0px">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72 border=0> <TBODY> <TR> <TD style="PADDING-RIGHT: 3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LINE-HEIGHT: 21px; PADDING-TOP: 0px" align=left> <DIV id=ozoom style="ZOOM: 100%"><!--enpcontent-->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 <TBODY> <TR> <TD> <TABLE style="BORDER-RIGHT: #999 1px solid; BORDER-TOP: #999 1px solid; MARGIN: 0px 8px 8px 0px; BORDER-LEFT: #999 1px solid; BORDER-BOTTOM: #999 1px soli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300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middle><IMG height=219 src="http://www.cs.com.cn/xwzx/02/200804/W020080430277420788410.jpg" width=300 border=0 OLDSRC="W020080430277420788410.jpg"></TD></TR></TBODY></TABLE> <TABLE style="BORDER-RIGHT: #999 1px solid; BORDER-TOP: #999 1px solid; MARGIN: 0px 8px 8px 0px; BORDER-LEFT: #999 1px solid; BORDER-BOTTOM: #999 1px soli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300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middle><IMG height=201 src="http://www.cs.com.cn/xwzx/02/200804/W020080430277420936762.jpg" width=300 border=0 OLDSRC="W020080430277420936762.jpg"></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本报记者 陈光   <FONT face=仿宋_GB2312>Wind数据统计,2007年,有色金属行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54.02%,建筑材料业成本上涨26.27%,家电业上涨23.5%,电力增长25.35%,食品加工业增长40.20%,石油化工增长34.46%,化工新材料上涨44%。CPI维持高位运行,有些行业可以通过产品提价,将成本压力向下游转嫁;而一些资源类和影响基础物价的行业产品价格受制于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这两类公司的业绩将呈现分化。<!--/enpcontent--></FONT>   年报数据显示,建材、家电、电力、食品、石油等行业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生产成本急剧上涨,利润率下降。而医药、化肥等行业受益于产品价格上涨,利润率大幅提升。在高CPI背景下,上市公司的盈利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分化。   专家预计,今年CPI调控压力仍然存在,水、电等公用事业以及能源价格将难以大幅提升,相关行业公司经营环境不容乐观。而通过政府补贴或价格转移等方式消化成本压力,将是这些行业的希望所在。    <FONT color=#0000cc>行业盈利“冰火两重天”</FONT>   在已发布的2007年年报数据中,多个行业受制于基础原料价格上涨,其成本同比均有大幅增加。   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4月29日已发布2007年年报的上市公司中,申万行业分类有色金属行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54.02%,建筑材料主营业务成本上涨26.27%,家用电器行业主营业务成本上涨23.50%,电力增长25.35%,食品加工行业增长40.20%,石油化工增长34.46%,化工新材料类上涨44%。   但年报数据中,各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增长分化也相对明显。Wind资讯数据显示,2007年有色金属主营利润增长55.10%,化工材料增长49.49%,火电行业增长20.01%,石油化工增长10.13%,食品加工仅增长3.31%。   就目前来看,成本上涨所影响的行业中,涨价所带来的效果不尽相同。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的业绩预告显示,多家公司的业绩受到了涨价效应的影响。其中,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得益于产品价格上涨,净利润连续数季度高增长的情况非常普遍,并且通常净利润增长超过收入增长。据悉,新和成(002001)、浙江医药(600216)因所产维生素产品价格上调,造成业绩同比大幅上涨。   此外,受制于炼焦煤和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国内钢铁企业相继调高钢铁出厂价格,致使以钢铁为原料的国内汽车生产厂家生产成本增加。据了解,因进口铁矿石涨价65%-70%,国内每吨钢铁将涨价500元左右,中级轿车成本将增长1000元左右。加上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和较高的CPI影响消费者购车意图,汽车生产厂家业绩将因之受损,车价降幅或将因之调整。   化工行业中,因草甘膦价格上涨,国内相关上市公司因产能扩张眼下部分释放,而从中受益。但以石油为原料的化纤等石化行业,和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的火电行业,在国际油价大涨,国内燃煤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均出现了不可避免的亏损。   纵观其他因原材料上涨导致的产品调价或业绩受损的行业均不一而足,而多个行业已不堪成本上涨重负。    <FONT color=#0000cc>CPI上涨的阴影</FONT>   这些上市公司所遭受的成本压力不过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上市公司成本价格和产品价格上涨的背景是CPI大幅度上涨。   2007年,我国GDP增速在创13年新高之后,宏观经济形势却已发生改变: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全球经济减速已成定局,在国内遭受罕见雨雪冰冻灾害之后,通货膨胀压力大为增加。   资料显示,去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3.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6%。但自去年8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连续5个月涨幅达到6%以上,今年一季度CPI上涨幅度达到8%,继续高位运行。而根据部分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今年二季度CPI涨幅将与一季度持平。   有专家表示,随着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增加,美元继续贬值,全球性的通胀现象将会通过各种途径传入国内,这将给宏观调控带来更多不利因素。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一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25.5%。农产品价格上涨必然加大对消费市场上物价上涨的压力。而生产领域价格上涨向消费领域传导的力度也同样在加强。数据显示,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比上年同期高4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8%,均比上年同期高5.7个百分点。   此外,资源类价格上涨将推动价格总水平。据悉,国家已明确择机理顺成品油价格,提高污水处理费等环保收费标准,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等,未来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FONT color=#0000cc>业绩有望继续分化</FONT>   在不断高涨的CPI背景下,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有些生产行业通过产品提价,将成本压力向下游转嫁,从而保持公司业绩增长。但一些资源类和影响基础物价的行业产品价格受制于国家宏观调控影响,价格未能获有效传导。业内人士认为,这两类公司的业绩将呈现分化。   分析人士预计,2008年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仍将持续,毛利率仍有提高空间。而石化行业和电力行业的上游资源价格都已市场化,但产品价格却受国家控制,其产品价格的上涨空间被封杀,预计电力和石化行业至少在今年上半年的境况不乐观。   以火电行业为例,目前一季报预告中,五大电力集团有四家近乎亏损,业绩同比降低均在40%以上。因电煤价格上涨,火电企业对于煤电联动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但电价一旦上调则会引发新一轮的物价上涨,要把CPI控制在4.8%的难度则更加大。业内人士表示,年内实施煤电联动的可能性很小,火电行业或将持续恶化。但该人士表示,政府或将通过财政给予补贴或对高耗能企业实施差别电价来加以调节。另外,采用调高上网电价压缩电网利润,或限制电煤价格的可能性也很大。有消息显示,针对电力行业的利好政策或将择机出台。 <P style="MARGIN: 0px">  总体来讲,缓解成本压力还有赖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成果。有专家分析,上半年货币政策仍将从紧,但各项调控政策将比较缓和。投资、信贷控制等将有保有压,在CPI涨幅再创新高以前,加息将更为谨慎。下半年货币政策有望适度放松。此外,随着供给增加,宏观调控取得一定成效,下半年物价将会相对平稳。 </DIV></TD></TR></TBODY></TABLE> <P style="MARGIN: 0px">々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FONT color=#006699><STRONG style="FONT-SIZE: 23px;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黑体"><FONT color=#006666>一季报 当“爱”已成往事</FONT>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30px"> </FON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 <P style="MARGIN: 0px">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72 border=0> <TBODY> <TR> <TD style="PADDING-RIGHT: 3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LINE-HEIGHT: 21px; PADDING-TOP: 0px" align=left> <DIV id=ozoom style="ZOOM: 100%"><!--enpcontent-->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 <TBODY> <TR> <TD> <TABLE style="BORDER-RIGHT: #999 1px solid; BORDER-TOP: #999 1px solid; MARGIN: 0px 8px 8px 0px; BORDER-LEFT: #999 1px solid; BORDER-BOTTOM: #999 1px soli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300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middle><IMG height=221 src="http://www.cs.com.cn/xwzx/02/200804/W020080430277420935972.jpg" width=300 border=0 OLDSRC="W020080430277420935972.jpg"></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FONT color=#006666>截至4月28日,沪深两市共有1125家上市公司公布2008年一季度报告。从净利润来看,剔除不可比因素,上市公司一季度实现约923.4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9.23%,与2007年全年净利润的同比增幅相比,下降了大约35个百分点。如果剔除一季度净利润最高的前十家公司,剩下的1115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速一下子上升到36.05%。</FONT>   本报记者 陆洲      截至4月28日,沪深两市共有1125家上市公司公布2008年一季度报告,而这些公司一季度业绩增长速度已经出现明显放缓迹象。据本报信息数据中心统计,上市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1.45万亿元,同比增长27.11%,与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25.02%的同比增幅基本持平。但从净利润来看,剔除不可比因素,上市公司一季度实现约923.4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9.23%,与2007年全年净利润的同比增幅相比,下降了大约35个百分点。   特别要指出的是,如果剔除一季度净利润最高的前十家公司,剩下的1115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速一下子上升到36.05%;如果剔除这十家公司,1115家公司2007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4.53%。   这前十家公司创造了376.87亿元净利润,占1125家公司净利润总额的40.81%。可见,当前市场中无论是盈利能力还是盈利规模,正在明显地向特大型公司倾斜。    <FONT color=#006666>近七成公司表现欠佳</FONT>   已披露一季报的公司中,有432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减少,占1125家公司总数的38.4%,其中减少幅度在50%以上的有220家;亏损公司达144家;另外还有184家公司业绩虽然同比增长,但是增速小于整体市场增速。这样算来,今年一季度业绩下降、亏损和增幅小于平均水平的公司合计共有760家公司,占已披露季报可比公司家数的67.55%。   除了行业景气度因素外,资本市场的转冷也是净利润增长放缓的原因之一。一季度,上市公司投资收益仅增长21.7%,远远落后于去年年报数据;而公允价值的大幅下降也让参与二级市场投资的上市公司尝到了苦果。   总体来看,上市公司2008年一季报显示:公司盈利增速有放缓的趋势;成本上升是导致利润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投资收益对净利润的贡献大幅下降,部分公司甚至出现因投资导致亏损的情况。   <FONT color=#006666> 各行业苦乐不均 </FONT>   在对已经公布季报的行业数据统计中,综合、房地产、信息设备和农林牧渔等4个行业增速超过30%,增速分别达到91.8%、98.98%、39.22%和41.67%。   分析可知,由于受到紧缩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公司开始大量销售房产,结算面积大幅增加,回笼资金也水涨船高。农林牧渔行业则明显受到了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相关上市公司开始得到相应的行业景气带来的收益。   而受到上游成本挤压的行业增速则明显放缓。公用事业行业在价格受到控制、上游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双重因素作用下,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64.85%。钢铁行业在铁矿石涨价、国家控制钢材出口的双重作用下,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0.69%,远低于平均水平。   实际上,受到一季度冰雪灾害、人民币持续升值和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一些面临成本压力且产品价格受到管制的行业,例如电力、煤气和水行业业绩受影响较大;而成本压力小、议价能力相对出众的行业,例如食品饮料、零售批发等行业的增长相对保持稳定。   事实上,在通胀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产业链完整的企业和具有完善产业链预期的企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和消化上游成本提高的压力,享受到下游产品提价的好处。    <FONT color=#006666>公允价值缩水侵蚀利润</FONT>   根据新会计准则,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带来净收益的变动。据不完全统计,在去年年末或今年一季度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80家上市公司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合计为-17.17亿元。这些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合计为158.94亿元,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对净利润的影响比例达10.80%。A股市场的大幅下跌,已经影响了相关持股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举例来看,苏常柴(000570)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26.15%。公司持有1000万股福田汽车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由于股价的下跌,导致影响其收益999万元。而苏常柴今年一季度的净利润总额仅为807.33万元,投资损失竟占当期净利润比例的123.74%!公司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将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80%以上,公司股价也从17.6元的最高价最多下跌了59.15%。市场不景气时,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杀伤力凸显。   三一重工(600031)也是如此。公司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6.64亿元,同比增长38.74%;剔除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影响因素后,一季度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实际增长98.70%。但另一方面,投资收益的下降也让公司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扰。季报显示,三一重工一季度实现净利润3.03亿元,同比下降17.41%。主要原因是受一季度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影响,报告期内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较上年同期减少1.09亿元,投资收益较上年同期减少0.85亿元。    <FONT color=#006666>六成公司中报预增</FONT>   截至4月28日,共有384家上市公司发布今年中期业绩预告,预计中报业绩增长的公司占预告总数的六成,而预减的公司占比也达到13%。预增者主要来自机械、化工板块内一些行业景气的公司,而预减公司多数受到成本上升与出口受挫等因素的影响。   回顾2007年中期业绩预告可以发现,当时预增公司占到54%,预减公司占到7%。对比来看,尽管预增公司的比例略有提高,但预减公司的比例更是有所上升。有研究人士认为,这反映了经济形势的变化使一些公司到达盈利周期的顶点。   数据统计显示,披露中期业绩预计的上市公司中,预增的有225家,预减的有49家,预计盈利的有52家,预计亏损的有54家,不确定的公司有4家。预增的公司中,有50家公司的预增幅度在100%以上。   对225家预增公司的统计表明,机械设备与化工行业各出现30家预增公司,医药生物与建筑建材行业也各出现15家预增公司;而公用事业与金融服务行业分别只有2家和1家预增,恰恰反映了这两个行业目前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   从细分行业来看,机械行业的预增公司主要出现在输变电、电气自控设备、工程机械等领域。如金风科技(002202)预计上半年业绩增长60%-90%。主要原因就是受益于公司主营业务市场需求旺盛,订单增加,产销量增长。长征电气(600112)也预计,今年1-6月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300%以上。主要原因是公司加大对高压、中压产品的产销力度,部分新产品销量有效放大,产品销售收入及利润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而去年以来就“一路高歌”的化工行业则在化工新材料、氮肥、农药等公司中再显景气。 <P style="MARGIN: 0px">  值得警惕的是,业绩预减公司大多于受累于冰雪灾害、成本上升与出口受挫,尤其是石油化工、轻工制造、餐饮旅游与纺织服装等行业,已明显面临着不利处境。成本上升以及出口困难或许不会让太多的公司出现业绩下滑,但盈利受挤压、业绩增速放缓却是无法避免的现实。 </DIV></TD></TR></TBODY></TABLE> 々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STRONG style="FONT-SIZE: 23px;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黑体"><FONT color=#990000>高送转 我曾用心爱着你</FONT> <FONT color=#990000><SPAN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30px">遍地开花的高送转成为07年年报一个显著特征。虽然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发展能力,但高送转未能使这些公司股价走出如去年半年报一般波澜壮阔的大行情,有的甚至连续下跌,使投资者不禁怀念起半年报时的高送转。 </FONT> <SPAN style="FONT-SIZE: 12px"> <P style="MARGIN: 0px">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72 border=0> <TBODY> <TR> <TD style="PADDING-RIGHT: 3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LINE-HEIGHT: 21px; PADDING-TOP: 0px" align=left> <DIV id=ozoom style="ZOOM: 100%"><!--enpcontent-->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 <TBODY> <TR> <TD> <TABLE style="BORDER-RIGHT: #999 1px solid; BORDER-TOP: #999 1px solid; MARGIN: 0px 8px 8px 0px; BORDER-LEFT: #999 1px solid; BORDER-BOTTOM: #999 1px soli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300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middle><IMG height=394 src="http://www.cs.com.cn/xwzx/02/200804/W020080430277421094864.jpg" width=300 border=0 OLDSRC="W020080430277421094864.jpg"></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本报记者 张楠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4月29日,沪深两市1477家A股公司中,共有875家公司披露分红方案,其中送转比例在10:5以上的公司有320家,占总数的21.67%,10:10送转的公司有127家,占总数的8.6%。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派发的高送转“大礼包”成为2007年年报的显著特征。   其中,共有167家中小板企业已经实施或公布了送转方案,送转比例在10:5以上的有104家,送转比例为10:10的有45家,成为高送转的主力军。   相比之下,2006年年报共计752家进行了分红,其中送转比例在10:5以上的公司只有73家,占全部A股公司的5%,10:10送转的公司只有26家,占全部公司的1.81%。    <FONT color=#990000>中小板股本扩张欲望强</FONT>   事实上,中小板公司掀起的史无前例的年报高送转高潮,已成为2007年年报的一道风景。相比2006年年报46家中小板企业实施送转方案(其中17家送转比例在10:5以上,4家送转比例为10:10),2007年年报中小板企业成为高送转主力军。   中小企业的股本扩张欲是高送转的重要原因。中小板企业虽然具有较好的成长性,业绩增速较快,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在细分行业内多处于龙头地位,技术领先与管理先进。但囿于资本规模不大,使公司对资本扩张有着异于一般公司的强烈热情和动力,而高送转正符合了这些公司迅速扩张股本规模、增强股份流动性、吸引更多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参与的需求。   对于中小板公司而言,2007年平均40%的业绩增长,使得高送转成为可能;而历史发行的高溢价,使其积累了高额资本公积,也给高比例转增股本带来支撑。比如横店东磁,2007年实现净利润1.77亿元,而资本公积金更高达14.85亿元,相对于2亿多的总股本,实施10转增10的方案在市场预料之中。而去年12月才上市的金风科技,在披露年报之后迅速实施了10股送9股转增1股的分配方案。   事实上,以苏宁电器为代表的高送转“大牛股”不断现身中小板,也对其他公司和投资者形成了非常强烈的示范效应。   在现阶段,资金问题仍然是众多中小板公司经营扩张中面临的瓶颈。中小板公司纷纷考虑将未分配利润用于补充大量流动资金,以保证公司可持续性发展。   例如宁波华翔2007年实现净利润1.43亿元,在经历2007年产品结构调整后,市场迅速扩大,业务的快速发展令该公司对资金的需求也相当强烈。宁波华翔一方面提出可能进行再融资,另一方面公布了10转增8股派1.1元的分配方案。而有些公司如顺络电子和丽江旅游决定不分红,因为公司快速发展对资金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FONT color=#990000>数字游戏何以受青睐</FONT>   送红股以及利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事实上对企业的经营和投资者权益并没有任何实质性影响,只是使公司的股本规模扩大了。而且在净利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股本扩大,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与送红股将摊薄每股收益。但这场数字游戏为何总能得到投资者青睐?   一方面,投资者通常认为“高送转”向市场传递了公司未来业绩将保持高增长的积极信号;高价股通过高送转,可以降低股票价格,有助于增强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另一方面,A股投资者中散户比例较大,而国内散户更偏爱低价股,认为可能容易有较大的市场涨幅。而往年高送转股票的行情较好,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同时,去年以来,大批公司计划再融资,通过高送转扩大股本、降低股价,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吸引投资者,可以为再融资创造有利条件。不少高送转公司都提出了再融资方案,泛海建设定向增发购买相关房地产资产,此次提出了10送6转4派0.667元的分配预案。   2007年进行增发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较多,在波动的市场行情中,相当一部分股价已经跌破了增发价,通过年报高送转可能带来的市场行情弥补投资者带来的损失,也可能是一些公司考虑的因素之一。还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企业企图通过“高送转”吸引投资者,或采取“分光吃光”甚至“寅吃卯粮”的做法,使公司未来发展成长性受到质疑。   根据wind行业分类,运输、能源、公用事业的公司有分红预案的比例较高。其中,转增比例较高的行业为多元金融、媒体Ⅱ、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软件与服务、房地产Ⅱ,送股比例较高的行业为汽车与汽车零部件、能源Ⅱ、软件与服务、多元金融、材料Ⅱ。    <FONT color=#990000>高送转“陷阱”频频</FONT>   由于A股市场有高送转后填权的惯常走势,因此在业绩发布期,有高送转预期的企业往往会形成一波上升行情,特别是去年半年报发布时,有高送转预期的公司股票行情几乎无一例外地会被拉起数个涨停板。   不过,今年看来,高送转股并没有大面积表现出往年的火爆行情,反而是“见光死”频发。去年资本市场起伏波动较大,特别是几次大跌之后投资者更加理性和谨慎,疯狂追捧高送转概念股的情形有所改变。   首份高送转年报华发股份10转增10的消息公布当日,公司股票却出人意料地走出一根大阴线,收盘仅涨3.65%;10转增10的东百集团在年报公布日几乎跌停;而推出每10股送2股转增3股派0.3元的宝新能源则在年报披露后连续大跌,短短数日跌幅近20%。   另一方面,波动的市场行情中,高送转的谣言也纷纷流传,特别是中小板企业成为这些谣言的重灾区。一些公司因10送10的传言导致二级市场股价飙升,公司因此也受到交易所的质询。   不过,一旦公司实际披露的年报与谣言不符,公司股价又会大幅回落;即使有些传言属实的股票,也因为之前已经有过一波涨幅,投机者趁机高位套现从而出现下跌走势。如此异动使公司和投资者都疲惫不堪。   因此,“高送转”公司股价走势与大盘波动、公司经营业绩、股价前期走势、预案是否提前泄露等多种因素有关,炒作风险不可小觑,需结合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成长性、股本规模、股价、每股收益等指标具体分析高送转的“含金量”。 <P style="MARGIN: 0px">  深交所发表的《理性看待上市公司“高送转”》指出,投资者尤其要警惕上市公司出于配合二级市场炒作,配合大股东和高管出售股票,配合激励对象达到行权条件,为了在再融资过程中吸引投资者认购公司股票等目的,而推出“高送转”方案,防止跌入“高送转”的陷阱中。 漫画/王力 </DIV></TD></TR></TBODY></TABLE> 々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STRONG style="FONT-SIZE: 23px;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黑体">再融资 相见不如怀念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30px"> <SPAN style="FONT-SIZE: 12px"> <P style="MARGIN: 0px">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72 border=0> <TBODY> <TR> <TD style="PADDING-RIGHT: 3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LINE-HEIGHT: 21px; PADDING-TOP: 0px" align=left> <DIV id=ozoom style="ZOOM: 100%"><!--enpcontent-->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 <TBODY> <TR> <TD> <TABLE style="BORDER-RIGHT: #999 1px solid; BORDER-TOP: #999 1px solid; MARGIN: 0px 8px 8px 0px; BORDER-LEFT: #999 1px solid; BORDER-BOTTOM: #999 1px soli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300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middle><IMG height=185 src="http://www.cs.com.cn/xwzx/02/200804/W020080430277421250217.jpg" width=300 border=0 OLDSRC="W020080430277421250217.jpg"></TD></TR> <TR id=enp_pic_detail_tr> <TD class=px12 style="PADDING-RIGHT: 3px; PADDING-LEFT: 8px; PADDING-BOTTOM: 3px; LINE-HEIGHT: 18px; PADDING-TOP: 6px" align=left bgColor=#e0e0c9> <DIV id=enp_pic_detail>漫画/王建华 </DIV></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2007年上市公司增发使A股市场扩容322亿股,募集资金3374.47亿元。一些重组型和资产注入型增发对公司业绩正面影响较大,投资者对此类再融资乐观期待。2007年还有185家企业提出了增发预案,预计增发总股份达到386.71亿股。但其中某些方案圈钱意图明显,投资者不得不用脚投票。   本报记者 李若馨   增发在2007年无疑是最受上市公司青睐的再融资方式。根据wind的数据统计,2006年全部A股市场共有58家企业实施增发,发行210.76亿股,募集资金1043.10亿元。而2007年全年则有175家公司实施了增发,发行期高达322.43亿股,募集资金3374.47亿元,比2006年全年增发募资总量增长了两倍多。与之相应的是2007年众多投资者对增发计划乐观期待。一时间,增发新股简直成了企业业绩增长的一个支撑论据。   然而,随着中国平安(601318)、浦发银行(600000)巨额增发方案出台后的股价下跌,让股民们忽然意识到,增发再融资已不能再像2007年那样理解为利好了。如何辨别上市公司的增发计划,甄别“善恶”,将成为2008年A股市场投资者的一门必修课。    定向增发影响优于公开增发   从发行方式来看,大部分上市公司选择定向增发方式进行再融资,企业数量达到145家,只有30家企业选择了公开增发方式。在2007年实施增发的175家企业中,有23家企业2007年每股收益呈现负增长,仅占总数的13.14%。   相比之下,定向增发对公司当年业绩的正面影响要高于公开增发。2007年出现每股收益负增长的定向增发企业占全部145家企业的13.1%,而有超过16%的实施公开增发的企业2007年每股收益呈现下滑态势。   记者对比了这176家企业2006、2007两个财年度的每股收益发现,业绩出现明显提升的除中信证券(600030)外,几乎都是选择定向增发的企业。其中ST浪莎(600137)通过资产重组使2007年每股收益达到5.21元,比2006年的0.15元提高了33倍多。中国船舶(600150)通过中船集团大型民用船舶制造业务、修船业务和船用大功率柴油机制造业务三块核心民品业务的整体上市,2007年每股收益比2006年增长1倍多。而业绩变动明显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进行了重组或资产注入。    扩产企业当年业绩变化不大   目前上市公司融资可以大致分为三类:重组型、做大做强型和生存型。增发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但另一方面也会摊薄股东权益,只有业绩增量跑赢摊薄股东权益时,对投资者来说才是有价值的。   以2007年实施增发的个股为例,海通证券、国元证券(000728)、长江证券(000783)和东北证券(000686)四家券商上市公司都是通过借壳重组完成上市的,重组后当年业绩也均出现大幅增长。其中海通证券2007年全年净利润49.97亿元,同比增长620.47%,每股收益为1.58元,狂飙30.6倍。东北证券2007年实现净利润11.14亿元,同比增长12倍多,每股收益则因增发出现一定程度的摊薄,只提升了10.8倍。国元证券、长江证券当年每股收益涨幅也都在300%左右。毫无疑问,重组成了企业业绩大增的魔法棒,虽然重组不确定性极大,但增发依然成为市场追逐的焦点。   另外,通过资产注入实现业绩增长的上市公司受到市场关注。类似中国船舶的公司还有美都控股(600175),其向第一大股东美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新股,用以收购其所持有的浙江恒升投资开发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所对应的全部资产及负债,实现房地产类资产整体上市。受此影响,该公司2007年净利润增长195.14%,每股收益增幅则为183%。而中铁二局(600528)控股股东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以其持有的所属房地产开发公司股权,及其持有的与上市公司施工业务相关公司的股权按评估值作价认购了35%的增发股份,基于此,中铁二局2007年净利润同比增长了592.07%,每股收益为0.43元,比2006年增长了380%。   如果说重组型和做大做强型的增发都能让公司业绩呈现显著提升,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生存型的增发则有更多谨慎。在2007年实施增发的企业中,不少是为了募资扩产。虽然每个企业都在增发预案中将募投项目描绘的美好无比,但仅凭2007年业绩来看,效果则良莠不齐。其中,中信证券就因成功发行3.33亿股,募资249.76亿元,用于增加公司资本金,扩充相关业务,使2007年的每股收益大涨3.5倍。但然而,业内人士普遍将中信的业绩增长归功于证券行业在2007年的高景气。其他募资扩产的企业业绩就不都是这么好看了。   以长源电力(000966)为例,发行18400万股,募资11.59亿元,用于投资公司控股的国电长源荆门发电有限公司所属荆门发电三期2台60万千瓦机组工程建设;投资公司控股的湖北恩施老渡口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所属恩施老渡口水电2台4.5万千瓦机组工程建设;剩余资金则用于偿还银行贷款。该公司2007年每股收益仅为0.11元,比2006年度每股收益还低5分钱。航天电器(002025)在实施了2100万股增发后,对苏州华旃航天电器有限公司进行了增资并出资设立贵州林泉航天电机(集团)有限公司,但公司2007年每股收益却下滑了30%。类似的例子还有,普洛康裕(000739)、三房巷(600370)、宏达股份(600331)等多家上市公司。   民族证券研究员刘佳章认为,虽然短期收益情况并不能判断上市公司募投项目对股东收益会产生多大影响,但很明显的是,那些竞争较为激烈、企业必须通过扩产产生规模效应才能赢得利润空间的增发,对于投资者来说含金量偏低。    资产注入将成今年增发亮点   2007年不仅有175家企业实施增发,全年更有185家企业提出了增发预案,预计增发总股份数达386.71亿股。下半年提出增发预案的企业数量更是远超上半年。8月至11月连续4个月都有20家以上的企业提出增发预案,其中,8月24家,9月21家,10月25家,11月25家。   以增发上市公司的所属行业来看,设备制造(25家)、石化(21家)、金属非金属制造业(15家)、房地产(14家)依然对增发热情不减,而16家医药企业、13家信息技术企业也成为增发新股的热门行业。而以发行方式看,其中149家企业选择了向大股东或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36家公司则选择了公开增发方式。在公开增发的企业中,尤以大族激光(002008)增发数额最为庞大,公司拟发行43709万股,投入激光信息标记设备扩产建设项目、激光焊接设备扩产建设项目、机械加工配套生产基地一期建设项目等三个项目的建设,合计需要筹集资金11.61亿元。   此外,2008年虽然只过了4个月,但又有85家企业提出增发方案,预期总计增发新股174.62亿股,其中包括中国平安公开发行12亿股的巨额再融资计划。   “2008年将成为上市公司增发再融资的一个拐点。”刘佳章表示,由于市场环境出现变化,从股市拿钱已经不再像2007年那般受到投资者的认可,因此才会出现今年一公布增发方案尤其是公开增发方案股价就跌的现象。但这样的市场环境也更有利于那些有能力且有意愿做大做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择机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P style="MARGIN: 0px">  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西飞国际(000768)通过定向增发在今年1月19日完成了集团飞机业务的整体上市;泛海建设(000046)2月5日定向增发38036.65万股实现了将房地产开发业务整体上市的目的。同样在今年完成资产注入的还有力元新材(600478)和美罗药业(600297)。 </DIV></TD></TR></TBODY></TABLE> 々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STRONG style="FONT-SIZE: 23px;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黑体"><FONT color=#996600>股权激励 想说爱你不容易</FONT>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30px"> <SPAN style="FONT-SIZE: 12px"> <P style="MARGIN: 0px">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72 border=0> <TBODY> <TR> <TD style="PADDING-RIGHT: 3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LINE-HEIGHT: 21px; PADDING-TOP: 0px" align=left> <DIV id=ozoom style="ZOOM: 100%"><!--enpcontent-->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 <TBODY> <TR> <TD> <TABLE style="BORDER-RIGHT: #999 1px solid; BORDER-TOP: #999 1px solid; MARGIN: 0px 8px 8px 0px; BORDER-LEFT: #999 1px solid; BORDER-BOTTOM: #999 1px soli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300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middle><IMG height=222 src="http://www.cs.com.cn/xwzx/02/200804/W020080430277421254635.jpg" width=300 border=0 OLDSRC="W020080430277421254635.jpg"></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FONT color=#996600>在激发企业“创利”能力的同时,股权激励的成本计入当期损益,直接导致2007年度近六分之一推出股权激励公司的业绩出现下降, 甚至其中还有两家公司亏损。而且,由于成本的摊销方法和时段不同,今后数年还有可能出现类似致亏的公司。</FONT>   本报记者 魏玮      股权激励,一直被视为将职业经理人的利益与企业股东的利益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的“金手铐”,有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然而,从2007年的年报看,国内上市公司引入这种机制后,有些公司却反而因此出现了巨额亏损。   据本报信息数据中心统计,截至4月29日数据,有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已披露了114份年报,这114家公司共实现净利润883.36亿元,同比增长67.32%。值得警惕的是,其中有17家公司的净利润增幅同比不同程度地出现下降,占比达14.91%,伊利股份(600887)和海南海药(000566)还因为股权激励出现亏损。另据有关专家预测,由于很多公司还没有开始计算股权激励的成本,今后因此致亏的事例或还将发生。这让人不得不问,股权激励,到底是在创造财富,还是在消耗企业已有的财富?    <FONT color=#996600>业绩巨亏的推手</FONT>   本被认为是“实质性利好”的股权激励,却在2007年年报时节爆了大冷门。部分企业在给高管戴上“金手铐”后,却把一年的效益都搭了进去,引起部分中小股东的质疑。   先是伊利股份的年报显示,公司2007年出现巨亏,亏损额达到1.15亿元,而公司2006年的净利润则有1.45亿元,即是说,2007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79.05%。公司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已实现3.3亿元,难道公司第四季度仅三个月的时间,业绩就发生了天上地下的大逆转?其实,公司突然出现亏损,不是主营业务上出现了问题,而是股权激励的成本计入了当期损益。   伊利股份在之前年报预告中就表示,因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的相关规定,计算权益工具当期应确认成本费用,导致公司净利润出现亏损。年报显示,公司2007年的管理费用高达8.23亿元,同比增加了2.9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55.38%。伊利共授予激励对象5000万股股票期权,这些期权公允价值为每股14.779元,对公司产生的损益影响总额为7.3895亿元,这笔成本分摊到年报中便出现了1.15亿元巨亏。   无独有偶,随后,海南海药(000566)也表示,因实施了股权激励,产生了7220万元的成本费用,导致公司2007年出现了5000万元左右的亏损。该公司2006年则实现了2455万元的净利润。虽然后来公司进行了数据修正,将亏损额降至3390.44万,但因股权激励导致亏损的事实却无法改变。   专家表示,尽管目前只有2家公司因股权激励致亏,但由于成本的摊销方法和时段不同,今后数年还有可能出现类似致亏的公司。   不过,大部分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的业绩还是令人惊喜。据本报信息数据中心统计,114家已披露年报的有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883.36亿元,同比增长67.32%,增幅远远超过A股48%的总体水平。由此可见,从总体上说,股权激励的确激发了某些企业的“创利”能力。    <FONT color=#996600>股权激励形式多样化</FONT>   什么是股权激励?简单地说,就是以股票作为手段对经营者进行激励的一种制度。公司员工享有在与董事会约定的期限内,以某一预先约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公司股票的权利。当员工行使了期权,即购买了公司的股票后,可以在自己认为合适的价位上出售股票,或者按照一定的限制条件由公司予以赎回。   专家介绍,从股权激励的目的来看,股权激励本质上是在两权(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情况下,为激励经营者和员工为公司长期发展和经营目标而给予的一项薪酬。公司授予股票期权的实质是一种经济利益的让渡,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股权激励就是公司股东牺牲自己的一些权益,对职业经理人做出的一种经济利益的让渡。   目前,国内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的形式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探索。比如,作为中小板企业中最早通过股权激励办法的中捷股份(002021)规定,公司激励对象只要满足一定期限的服务期,并使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以上,就可以行权。   而伊利股份用于激励计划的股票来源,为公司向激励对象定向增发的5000万股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9.681%。公司一度将行权条件定为:上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不低于17%,主营业务同比增长率不低于20%。最后又取消了这一条件,将条件改为:主营业务与2005年相比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5%,激励对象就可以以一定的价格购买公司股票,可行权期为时8年。并且,伊利对行权条件的确认,没有考虑到股权激励的费用,只要剔除了该笔费用达到股权激励条件的,都算作满足行权条件。这就意味着,2007年的亏损并不影响公司高管们2008年继续行权。   “央企第一家”进行股权激励的宝钢股份(600019)则采取了限制性股票的方式,即在业绩指标达标的前提下,在公司股权激励额度和激励对象自筹资金额度内,从二级市场购买公司A股股票,在授予激励对象后按计划锁定和解锁。在该计划中,股票授予、解锁及自筹资金等环节的多重约束设计都颇有特色。   万业企业(600641)则公布了由外资股东支付对价、引入市值考核的股权激励计划。这也是国内首家由境外控股股东以存量方式结合市值指标考核的管理层激励方案。    <FONT color=#996600>莫要变成白送的“金手表”</FONT>   正因为股权激励的形式非常多样,专家表达了这样一个担忧——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在内在逻辑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如果对相似的交易或事项采取不同的计量方法,将使得在发生股份支付行为时,不同结算方式下编制的会计报表不具有可比性,企业可以通过选用不同计算方式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   首先是行权条件的自由化。虽然,公司可以选择将激励对象的可行权条件与公司业绩挂钩,但挂不挂钩以及如何挂钩都存在极大的自由性。例如,伊利股份后来就将行权条件的门槛降低下来,并且在业绩中不考虑股权激励的成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专家评说,之所以称股权激励为“金手铐”,就是强调“约束”与“激励”并举。如果约束不足,激励过大,就会造成管理层不用付出太多努力就能达到,必然牺牲原有股东的利益,这时“金手铐”有可能变成白送的“金手表”。   其次是如何选择摊销期,这也是操纵利润最经常的手法。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规定,公司应该把股权激励的费用摊销到每一个等待期。但同时也规定,企业在可行权之日,按照权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和资本公积,在可行权日之后不再对已确认的相关成本或费用和所有者权益总额进行调整。   就伊利股份的案例看,就意味着可以分8年行权的股份支付带来的相关成本或费用和资本公积,公司可以选择只做一次或两次摊销。但经过一次性冲销的会计处理后,账面出现了较大的亏损,从而影响了二级市场交易的积极性,也受到了一些投资者的质疑与反对。   而海南海药则正好相反,公司在第一次预亏公告后不久就作出修正,将摊销期拉长,从而使原本预测的5000万元亏损,缩减为3390.44万元。   由于“股权激励费用=(公允价值-行权价格)×当期可行权数量的最佳估计”,通过加大“当期可行权数量的最佳估计”,就可能致使账面利润为负。还有就是针对公允价值的确定,公允价值是固定的,一般为股权激励授予日当日的股价,由于在行权的等待期中,只需对可行权数量进行重估,而无需重估公允价值,因此当企业在授予日对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估值很低时,即使等待期结束时市价远远高于行权价,企业计入成本费用的金额也无须调整,这使得企业为达到利润操纵目的,可以任意对授予日股票期权价值进行计量,而不会有未来调整的压力。即使对授予日期权的价值进行公允估计,也不符合员工实际得到的报酬情况。而行权价格如何确定也是个问题,行权价格过低不仅会加大企业成本,还会把给高管的“金手铐”变成“金手表”,导致“过度激励”。   在投资者的压力下,已经有美的电器(000527)、浙江龙盛(600352)和东百集团(600693)在内的几个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新方案中大幅提高了行权价格。但也有包括伊利在内的一些公司,还在不断降低行权价格。 <P style="MARGIN: 0px">  专家称,如果用于经营层的劳动价格太昂贵,这样的股权激励对于提升公司业绩并没有好处。其问题的根本还是因为股权激励成本费用核算方面存在诸多自由性,为公司试图虚增或隐瞒当期利润带来了很多便利。 </DIV></TD></TR></TBODY></TABLE> 々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STRONG style="FONT-SIZE: 23px;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黑体"><FONT color=#0000ff>投资收益 像雾像雨又像风 </FONT>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30px"> <SPAN style="FONT-SIZE: 12px"> <P style="MARGIN: 0px">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72 border=0> <TBODY> <TR> <TD style="PADDING-RIGHT: 3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LINE-HEIGHT: 21px; PADDING-TOP: 0px" align=left> <DIV id=ozoom style="ZOOM: 100%"><!--enpcontent-->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 <TBODY> <TR> <TD> <TABLE style="BORDER-RIGHT: #999 1px solid; BORDER-TOP: #999 1px solid; MARGIN: 0px 8px 8px 0px; BORDER-LEFT: #999 1px solid; BORDER-BOTTOM: #999 1px soli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300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middle><IMG height=432 src="http://www.cs.com.cn/xwzx/02/200804/W020080430277421403591.jpg" width=300 border=0 OLDSRC="W020080430277421403591.jpg"></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FONT color=#0000ff>截至4月28日,已披露年报的1425家公司共实现投资收益2770.45亿元,约占利润总额的20.61%,比上年同期提高近10个百分点。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大幅调整使投资收益出现缩水,已对部分公司的一季度业绩产生了负面影响。</FONT>   本报记者 李阳丹   4月28日,沪深两市已披露年报的1425家公司共实现投资收益2770.45亿元,约占利润总额的20.61%,较上年同期投资收益在利润总额中的占比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随着企业管理和运用资金权限的增大,资本市场的日趋完善,投资收益渐成企业利润总额的重要组成部分,比重呈越来越大的趋势。近两年的牛市,让一些交叉持股,尤其是持有金融类股权的上市公司投资收益迅速增加。需要指出的是,这部分收益却是净利润构成中非常不稳定部分。今年以来的市场回调,已经使得上市公司来自于证券市场的投资收益大幅缩水。    <FONT color=#0000ff>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FONT>   2007年二级市场的火爆,让投资收益这一科目在首份按照新会计准则披露的年报中格外引人瞩目。据统计,近两年来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迅猛增长,已从2006年的1003.2亿元飙升至近3000亿元。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8日,已披露年报的1425家公司共实现投资收益2770.45亿元,约占利润总额的20.61%,比2006年年报中投资收益的占比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来自两部分:持有的合营或联营公司(未达到实质控制条件,无法合并报表)的收益,以及持有金融资产所得(利息、股息收入)或者处置金融资产的收益。其中,与证券市场较为密切的是金融资产部分,从2007年年报看,主要是在二级市场买卖股票获得的收益。   根据wind统计,上述1425家公司2007年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合计为390.27亿元,仅占投资收益总额的14.1%。考虑到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剔除金融类企业后,已披露年报的1398家非金融类企业共实现投资收益920亿元,其中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为367亿元,占40%。就单个公司而言,不考虑金融企业,上海汽车在2007年取得投资收益65.8亿元,其中,公司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为45.5亿元。   中金公司对投资收益较大的30家上市公司考察+   后发现,电力和交通运输等行业投资收益较大,其中,上海汽车、中国石油、中国远洋等12家公司的投资收益主要来自合营或联营公司的业绩增长;长江电力、华能国际、汕电力、广州控股等10家公司的投资收益主要来自股票买卖或者申购新股;还有7家公司的大额投资收益主要来自出售法人股,尤其是股权比较分散、“小非”较多的金融类股票,如雅戈尔、两面针、长城开发出售中信证券,岁宝热电出售民生银行等。宝钢股份比较特殊,投资收益约一半来自对合营或联营公司的投资,一半来自证券市场。    <FONT color=#0000ff>关注两类金融资产</FONT>   在上市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比重最高,也是对未来投资收益和公司盈利影响最大的两个科目。   根据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大体可分为三类:交易性金融资产,多为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表“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科目,直接影响当期损益,出售后转为投资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包括股改限售和IPO限售股,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产负债表“资本公积-可供出售公允价值变动”科目,出售后计入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多为债券投资等。整体来看,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比较小,不超过10%。上市公司倾向于将不易区分的金融资产归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避免盈利受到公允价值变动的波动影响。   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计量规则可以看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影响企业当期盈利,并在出售时影响未来投资收益;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将在出售时影响企业未来的投资收益和盈利。   wind统计数据显示,已披露年报的1425家公司在2007年底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3984.9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31927.9亿元。由于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将加大公司业绩的波动,上市公司将大部分金融资产划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记入资本公积而不影响损益,只有出售时才将其转入投资收益,避免业绩的大起大落。   从今年年初至今,股指下跌超过30%,依此比例简单推算上述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分别缩水约1190亿元和9500亿元。中金公司策略研究报告认为,若今年股票市场不能出现大幅反弹,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将很难再现前两年来的辉煌,甚至有可能出现负增长。   不过,中金公司同时指出,投资收益虽然占比逐步提高,且与证券市场关系紧密,但毕竟只是利润来源的一小部分,还不足以大幅影响净利润增长。    <FONT color=#0000ff>金融企业影响大</FONT>   在所有上市公司中,金融类公司的投资收益与其主营收入息息相关,二级市场的波动直接对其业绩产生影响。随着工商银行、中国人寿等大金融公司上市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2024年5月31日最新敬告:文明发帖】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票之声 ( 京ICP备09051785号 )

GMT+8, 2025-7-1 22:40 , Processed in 0.125628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