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之声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股票之声 首页 头条新闻 查看内容

4月新增贷款锐减 存准率最快本周下调

2012-5-3 07:18| 发布者: 郎少| 查看: 1892| 评论: 0

摘要:   4月四大行存款流失超万亿 央行推存款稳定性新规  "一般存款是在月末发力,那么贷款冲刺也会在月末。"5月2日,某国有大行权威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伴随着月末存款的微弱恢复,工、农、中、建再度加大了月末 ...
  中国央行:全球最大的喜与忧
   全球最大有利有弊
  对央行资产的突飞猛进,央行上海分行官员颇有些骄傲。"这是件好事,有钱就能办事,特别是在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方面。现在许多地方搞金融综合改革,有了钱,综合改革就有信心、有把握。"
  此外,这位官员认为,稳步增加流动性供应,保持经济的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也是央行巨额资产的另一利好。
  不过,最大并不意味着最强。"资产全球最大并不重要。中国央行的功能、资产结构、调控工具,经济结构都和主要发达国家不一样,与人家没有多少可比性。虽然资产最大,但在全球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告诉时代周报。
  事实上,央行资产的扩张,明显伴随着一些负面效应。"货币的扩张应该说存在超量的成分,表现在中国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是比较明显的。"刘煜辉对时代周报表示。确实,我国欠发达的金融市场并不能充分吸纳这些流动性,过多的货币追逐少量资产,自然容易形成商品和资产通胀压力。
  这就引发了对央行巨额资产的结构和质量的争议。由于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可观份额,需要大量的外汇占款来进行对冲,同时,央行通过发行央票、提高存款保证金率来回收这些新增的流动性,央行需为此支付利息,这大大增加了央行持有外汇占款的财务成本。数据显示,自2003年到2010年底,央行对冲外汇占款的成本支出已过1万亿元。在主要发达国家近年来维持低利率的状况下,我国相对较高的利率,便为国外资本提供了套利空间。而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又便于外资的套汇。"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央行要支付更多的套汇成本,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质量是比较低的。"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评论称。
  央行上海分行官员也表示,由于外汇储备过多,造成冲销成本太高。而且,在市场化分散风险的过程中,央行采用的工具,如回收再贷款和再贴现、开展央行外汇掉期交易、调整人民币准备金率、部分地动用利率和汇率等政策中,一些政策的效力日益受限,成本日增。"央行资产结构确实需要转型。"
  无论为刺激经济自主增发,还是为应对巨额外储被逼增发,央行增发货币数量已居全球第一,被国外认为成为全球流动性的源头,境况颇显不谐。更为尴尬的是,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再加上外汇管制,中国的巨量流动性大部分只能在国内消化,并不能向外输出。"内伤"无疑更为严重。
  不过,央行上海分行官员却认为,这一看法有失片面。中国的流动性可以向全球输出,因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已经不仅仅是区域性货币。"我去年去欧美两地考察,当地金融界的同行也比较认可我的这个看法。"
  令人不太乐观的是,超发的货币在造成通胀的同时,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也许并不如想象中强劲。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M2/GDP达到了189%。这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的基本指标。而美国等多数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大都小于100%,例如,美国2011年末的水平为64%。
  "这个数值意味着中国货币增量的效益在下降,用多量的货币推动少的经济增长,过去一块钱可以产生一块钱的国民生产总值,现在要一块八毛九才能产生。"曹凤岐告诉时代周报。
  然而,张军却认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M2/GDP的比重较大、上升较快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货币总是会超前,而GDP增速不可能有货币那么快。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加快,经济发展的深度、广度不断延伸,原来货币化程度较低的部门会吸纳更多的货币。比如房地产业,原先不吸纳货币,后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吸纳大量货币,但对GDP的贡献不可能有那么快。"在他理解中,动态来看,货币的高增速长仍有其合理性。
  转型才能真正做强
  无论如何,央行的巨无霸资产,也只能说是喜忧参半。央行要真正做强,显然转型势在必行。"还是要注意国际收支平衡,发钞还是要谨慎,特别是现在经济出现暧昧不明的状况,要加以控制,不要过度超发。"央行上海分行官员表示。
  "与十年前相比,央行资产负债表的重要参数已经发生变化,资产膨胀比较快,央行的问题应该是容易识别的,需要进行调整。但,这不是一个单方面的工程,经济是个大系统,需要各方面进行协调。比如,如果为减少外汇储备冲销成本,对汇率进行调整,出口订单就会减少,出现产能过剩。所以,很多事情可能只能慢慢去做。"张军认为。
  在刘煜辉看来,货币扩张的减速,决定于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劳动力转移的过程放缓,人口红利的窗口即将关闭,包括制度性红利的衰竭,都预示着未来五到十年会进入经济潜在增速的下移过程。这就使得人民币单边升值的压力会大幅减轻,汇率可能会并轨,外汇以及跨境资本的流入力度、甚至方向都会发生很大变化。这决定了央行过去货币快速累积、规模扩张的过程肯定是不可持续的。货币化的过程基本上已到尾声,未来的五到十年内,货币增速可能会下降一半,只有个位数的增长。"
  转折点可能已经出现。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最后一个季度,外汇占款已连降3个月,金额分别为248亿元、279亿元、1003亿元。而到了2012年1月,外汇占款恢复增长1409亿元;2月外汇占款增幅又剧降至251亿元。全年来看,2012年新增外汇占款的规模将远远小于往年。
  "2012年,中国已进入M2增长的新阶段。"渣打银行报告如是判断。"得益于外汇流入减少,在这个阶段,中国原本急速膨胀的资产负债表也有可能停止。"
  张军显然并不同意此说。"中国仍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从历史上来看,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的国家,还会有一个较长的高速增长阶段。中国现在的增速下降是政策原因导致,如房地产调控和货币紧缩。将来在一个适当的时候逐步放开这个政策,还会继续高速增长。"
  在曹凤岐看来,经济结构的转型,才能真正改善央行的资产结构。"如果我们仍然靠投资、靠出口带动经济,央行只能被迫多发货币。所以必须实现经济转型,提高生产效率,调整经济结构,用消费来带动经济。此外,还要发展资本市场,把资本市场的存量变成企业可利用的资源。老百姓手中的储蓄存款就有35万亿元,其他社会资金也很多,这些都没用上,还在靠发货币发展经济。要改变这些,只能靠结构调整。"
  而一些金融体制的相关变革,在曹凤岐看来,也应不断推进。"比如结售汇一些制度和体制的改革。目前所有的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都要卖给国家,如果可以藏汇于民,民间可以保存和使用外汇,将减轻国家结售汇的压力,减少由于外汇储备的增长而造成人民币发行的一些问题。"
  此外,曹凤岐认为,人民币资本项目也应进一步开放,可决定全球资金流向和全球资产价格,避免过多的流动性聚集于国内。"它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如果资本项目不能自由兑换,很难真正做到藏汇于民。只有真正放开,实现市场化,民间才能自由选择储存人民币还是外汇。民间能够持有外汇,并且可以对外投资,这样才可以。"
  "真正解决问题,要靠一个不断开放、市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制度化的过程。"曹凤岐称。
  在刘煜辉看来,过去十年,央行在某种意义上是个被动的承受者,被动承受外汇占款的不断涌入,而对于汇率和利率等金融要素,又没有独立的主导权。"未来随着汇率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央行的独立性会逐步解放出来。从目前来说,增加汇率弹性的优先级应高于资本项目开放。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次序。" (.时.代.周.报)
1234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2024年5月31日最新敬告:文明发帖】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票之声 ( 京ICP备09051785号 )

GMT+8, 2025-5-15 23:20 , Processed in 0.03856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