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hangju id=zoom> 银监会原副主席唐双宁:中国金融可能面临通胀滞胀并存局面 中国银监会原副主席、现任中国光大集团、中国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近日指出,目前单纯依靠货币政策或者对货币政策的力度掌控不当,中国金融可能陷入通胀与滞胀并存的"两难"境地。他认为,加息可能造成更多的热钱流入,反过来推高通货膨胀,甚至造成经济下滑的滞胀局面。 在出席第四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上,唐双宁就近期中国金融热点问题发表了上述观点。 加息面临进退维谷窘境 为打压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去年至今,中国央行已连续6次加息。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月我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达8.3%,今年一季度CPI涨幅8%,单季涨幅创10年来新高。在此背景下,市场关于加息的预期再度高涨,部分机构如渣打银行、中国银行的最新报告预测,年内央行加息次数将在2次以上。同时,反对加息的观点则认为,倒挂的中美利(率)差正在扩大,同时,人民币加速升值,此时中国再加息的话,无疑将刺激热钱流入的欲望,加大经济调控难度。 对于加息的争论,在银行监管部门身居要职多年的唐双宁认为,为防止经济增长过快和出现明显通胀而采取从紧货币政策,是正确和必要的。但如果单纯依靠货币政策,或对货币政策的力度把握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两难"的境地。 事实上,央行目前也处于"两难"抉择中。他认为,加息有利于抑制当前资产价格上升和物价上涨,但也可能造成更多的热钱流入,反过来推动通货膨胀,甚至造成经济下滑的滞胀局面;反之,如果不加息,在物价继续上涨、投资仍存在较大反弹压力的情况下,又难以抑制通货膨胀和投资过快增长。 唐双宁还指出,目前物价结构性上涨,一定意义上是农产品价格的回归,对物价结构性上涨单纯依靠货币政策从紧,将造成"胖人减肥、瘦人遭殃"的后果。在他看来,应当通过加大"三农"投入来解决,并需要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及其他政策联动,在加大金融支持的同时采取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多种办法。 需防股市非理性波动 针对近期大起大落的股市,唐双宁在发言中提到,目前,我国存在着资金供给均衡性要求与资本市场不成熟并存的问题。我国资金供给长期以来存在直接融资占比过低、间接融资占比过高的问题,虽然这种现象近年有量的变化,但并无质的改变。从资金供给的均衡性和防范金融风险的集中性(集中于银行)出发,应当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很不成熟,稳定发展的基础薄弱,市场波动性很大,严重影响了直接融资的发展,目前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育市"、"护市",促进资本市场正常发展,防止非理性波动。 唐双宁强调,"育市"、"护市"不等于"救市",它们的根本区别一是"育市"、"护市"主要靠法律和经济手段,靠市场信心;"救市"主要靠行政手段,靠资金。二是"育市"、"护市"体现在市场发展的长过程中,"救市"只体现在资本市场大幅下跌时期。 唐双宁还指出,目前从总量上讲,我国金融业存在流动性过剩,但也存在结构上的流动性不足。"过剩"主要是东部地区和城市以及一些垄断行业和大企业出现过剩,"不足"主要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发展薄弱环节和小企业出现不足。目前,管理层不仅要解决流动性过剩,也要解决流动性不足,破解过剩与不足并存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