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务院三令五申要求中央部门压缩预算,并要求于6月底之前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向社会公开。7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对“三公”经费支出公开得更详细些。 今年4月,科技部率先公布了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成为第一个公开“三公”经费的国家部委。之后特别是上周末,国家发改委、监察部、卫生部、交通运输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水利部、中国地震局等部门也公布了各自的“三公”账单。截至目前,98个中央部门中已有20多个部门公示了账单,还有70多个部门尚未公布。 此次已公布部门的 “三公经费”明细特点各有不同: 其中商务部2010年出国费用占比最高,在其支出的6171.41万元总费用中因公出国(境)费5798.39万元,占比高达94%;而今年的预算数,商务部总额减少547.34万元,其中出国费用5315.20万元,较上年减少了483.19万元,但占比仍高达高达94%。 交通运输部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10454.99万元,其中公车费用达8256.08万元。2011年预算数10996.49万元,其中公车费用达8871.75万元。无论是预算还是决算,公车费用额度都是目前已经公开部门中最高的。 科技部公布的“三公经费”数据显示,2010年决算数为3655.88万元,其中出国费用1831.63万元、公务接待费1538.77万元;而2011年预算总额为4018.72万元,其中出国费用为2047.52万元、公务接待费1666.85万元,无论是决算还是预算,公务接待费占比达42%,是目前已公布的部门中最高的。 卫生部2010年“三公经费”实际支出4296.44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支出1307.13万元、公车支出2599.23万元;2011年预算总额4666.85万元,其中,出国费用1492.78万元、公车支出2667.09万元。其出国费用和公车支出在决算和预算中占比也较高。 另从“三公经费”人均占比来看,不同部门人均占比却有很大差距。就拿国家卫生部与知识产权局比较,按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0年“三公经费”1825.83万元,在职人员3585人来计算,其人均“三公经费”支出为5093元;而卫生部现有86个部属(管)预算单位,截至2010年底,该部在职人员90214人,加上在48个不发达国家有50支援外医疗队,队员1173人,按2010年“三公经费”实际支出4296.44万元计算,人均“三公经费”支出约470元。 “三公经费”明示,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有人认为,此次公布的“三公经费”有些粗放,对其合理使用、监督以及明细的真实性还有待探讨。 对于“三公费用”支出明细的不同侧重点,各部委都作出了相应的解释。 针对外界质疑商务部因公出国经费比例过高问题,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解释说:“出国经费占比较高,与商务部的工作性质有关,与中国在国际格局中不断演变的地位有关。30年前,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排名第32位,现在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排名第一,已与120多个国家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中国每年要召开五六十个双边的政府间联委会,同时不断开展自由贸易区谈判,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改革开放的需要。” 而交通运输部对公车费用过高问题作了这样的解释:交通运输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分布点多、线长、面广,设立的派出机构、监督和救助站点达960多个,承担着沿海、沿江、岛屿和内河的交通安全监管、公共安全和人命救助等职责,随着交通安全监管、应急抢险保障等任务的增多和燃油成本的上涨,2011年部所属单位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支出预算比上年有所增加。 科技部表示,近年来,国际科技合作在国家总体外交工作、推进自主创新战略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科技部公务接待费用中外事接待费占很大比重。2010年在华举办了上海合作组织首届科技部长会议、中美创新对话会议等20余次重要双边多边会议并接待与会外宾。2010年科技部共接待164个国外来访团组、1081人次,发生外事接待和各类会议费用合计1347.28万元。国内接待费主要用于国内公务活动发生的接待费用,共计191.49万元。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开“三公经费”的目的是为了坚决遏制浪费之风蔓延,从目前公布数字来看,消费的数额没有压缩多少。人大常委会2010年三公费用决算94.7亿多元,2011年94.2亿多元,今年只比去年压缩了4200多万元,减少幅度只有0.5%,这隐含了一个意思,说明以前的三公消费几乎是合理的。 因此,竹立家认为,对“三公经费”的监督不能仅停留在公开透明这个层面,还要深究其明细的合理性、真实性,具体要细化到每个项目,仅几个笼统数据还有些流于形式。他建议,要加强监督力度,发现数据不真实、不可靠的要严查,并及时问责。只有这样才能挤干政府部门的消费水分,发现消费漏洞,彻底遏制三公消费蔓延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