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hangju id=zoom> 4月16日下午2点半,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3月份和第一季度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备受关注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3月上涨8.3%,1季度CPI总水平上涨8%。 此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会议指出,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是今年金融宏观调控的中心工作。 "目前仍旧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从数据上来看,尽管之前持续的紧缩货币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过预计央行的紧缩政策还将持续。"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在16日下午表示,"CPI很显然是一个明显的参照,紧缩政策等调控手段能否奏效,对于市场的走向有很大的影响。" 当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安排部署下阶段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特别要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会议强调,国内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是价格总水平仍处于高位。 上调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当天下午5点,央行宣布从4月25日起,为了继续落实从紧货币政策,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金0.5个百分点。 16日,上证指数整日呈弱势整理走势,当日报收于3291点,跌幅为1.69%。 继去年6次加息和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是次上调准备金率是央行今年第三次动用该项工具。除此以外,今年以来为了防止经济发展由偏快转向过热,央行更是加强了对信贷水平的控制。 央行连续的紧缩行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4月11日,央行公布的3月份货币信贷数据显示,2834亿元的新增贷款使得贷款增速降至14.8%。 国信证券的宏观分析师杨建龙表示,1季度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低迷,这导致了居民户贷款少增了928亿元,"但我们预计2季度居民户贷款将会有一个恢复性的增加"。 另一方面,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下降至14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6.29%,基本接近央行的全年目标16%。 紧缩之剑已亮,但靶心仍然不近。 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和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数据却不容乐观。一季度CPI上涨8%、PPI同比上涨6.9%。 导致CPI指数1季度上涨8%的主要直接原因是一季度食品价格高达21%的涨幅。而在近期,全球米价及相关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得这一话题成为全球市场关注的热点。 同时,在4月份还将会再次出现约1万亿元的央票与国债正回购到期。 对于未来货币政策走势,中金公司在本周初判断,紧缩的货币正在还将持续,其中包括信贷的行政控制以及加大数量型工具的适用力度,具体包括央票发行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央行选择在1季度宏观数据公布之后立即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即是紧缩应有之义。 根据央行决定,自4月2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6%。此前,央行曾经在今年1月25日和3月25日两次分别上调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决定表示此举意在"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和"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而针对流动性管理则指继续收紧货币供给量。 央行此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对于央行加息的预期。 但另一层面,由于人民币短期升值幅度加快,这直接导致外围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国内的资金在近期有加速趋势。在1季度出口出现增速明显下滑的背景之下,外汇储备却较之去年1季度增加了158亿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