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购买任何一家企业,总会仔细考察企业的管理。他所购买的企业必须是由诚实、由能力、并令他欣赏和信任的企业家管理。他对企业管理主要考察一下几个方面: (1)管理者的行为是否理性? (2)管理者对股东是否坦诚? (3)管理者是否受惯例趋势? (1)理性行为 最重要的管理行为,是公司的资金分配。因为从长远来看,资金分配决定了股东的投资价值。巴菲特认为,如何分配公司的盈利-是分配给投资者还是继续投资是一个逻辑和理性的问题。理性是巴菲特管理伯克希尔最重要的特质,而理性正是大部分管理者缺少的。在现阶段的中国,这种现象更是明显。盲目的扩张、恶性多元化都是股东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其实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矛盾是很难调和的,股东追求的是投资利益的最大化,而大部分管理者追去的是权力的最大化、影响力的最大化。 其实真正的一个理性的管理者,对盈利的分配会根据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来确定。在初始发展阶段和快速成长阶段,将盈利拿来发展很由必要;但在稳定阶段、特别在衰退阶段,更应该将盈利以红利的形式返还给投资者。 如果一家企业产出的现金流多于公司内部投资和经营的资金需要,但继续投资在本公司的业务上只能获得平均水平或者更低的回报率,管理者将面临3种选择,(1)继续投资公司业务,(2)购买成长性企业,(3)分配给股东(4)回购公司股票。这个决择时候,巴菲特更是注重管理者的行为,因为这个时候最能看出管理者是不是理性。 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论述,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读一下《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很值得一读的好书,要知道这是巴菲特唯一的大作。 (2)坦诚 管理者是否全面真实的披露财务、损益状况,是否敢于承认经营失误等,很容易理解不再罗嗦。 (3)惯性趋势 其实这也是一个非理性的表现。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现在很多的管理者,在多元化的大趋势下,不根据自己企业的状况而盲目的追风,便是一种典型的惯性趋势。惯性驱使如此的常见,我认为是心理学在作怪――我做的和别人一样,即使做错了也是大方向错了,而我没有错。也许是牢记了格雷厄姆关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巴菲特才会如此看重管理者是否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许真理真的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