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派投资家:贫民哲学 兼容并蓄 彼得·林奇在读学士学位时,主修的是历史、心理等课程,他认为这对他的投资生涯有极大的助益。他曾在一本书中指出,投资是一项艺术而不是科学,受到严格训练对任何事物都作定量分析的人难以在股市中获得好处。他认为逻辑是股市投资时最有益的学问,虽然股市的走势经常完全不合逻辑。 麦哲伦基金发展到后期持有的股票达到1400多家,这和基金规模的扩大有着较大的关系,但是彼得·林奇的投资思路却是基金持股品种较多的首要因素。彼得·林奇是现代派投资家的典型代表,他继承了价值论的最精髓部分,但又不拘泥于此,他充分享受成长股带来的巨大收益,但又不沉醉于股价之中。到后来,彼得·林奇每天进行的买卖操作,平均交易额达到5000万美元。显然,任何有利可图的交易都是他的目标。但是,他坚决拒绝进行期货等杠杆交易,因为期货交易完全是一个零和的游戏。 彼得·林奇的投资指导思想基本是以价值为中心的,当然,他在企业的价值量化评估的基础上更看中非量化的内在价值,比如企业的新产品推出市场,企业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等都是促使企业价值提升的因素,彼得·林奇往往利用各种方式发现这些亮点,并及时投入。 充分调查研究:阅读报表、交流 许多投资者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买股票,认为股价涨了表明股票有投资价值,而不去充分了解企业的基本面情况,一旦股价下跌,他会对企业失去信心,从而卖出股票。彼得·林奇始终认为,依靠图表而不是对公司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来进行投资决策无异于盲人摸象,这样做不但难以获得可观的利润,还容易错失获大利的机会。 彼得·林奇在阅读报表时比较注重的指标有:销售比例、价益比、现金状况、负债率、账面资产、股息、现金流量、存货、净资产收益率等。 在麦哲伦基金时,彼得·林奇每年要走访30多家公司,每次走访的大致内容他都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并成为他买卖股票的最基本依据。在麦哲伦基金投资扩大到国外时,林奇曾到欧洲进行一段投资之旅,通过与上市公司的交流,林奇成功地捕捉到沃尔沃等大牛股,当年该股的收益达到麦哲伦基金总收益的一半左右,一时成为佳话。 除了直接到上市公司走访外,彼得·林奇还和许多行业内的专家保持了相当紧密的联系,这样他对行业的动态基本能够做到了如指掌,他常购买行业内的大部分受益个股正是这个道理。另外,麦哲伦基金为了能和外界更好地交流,组织了午餐会与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交流,后来还增加了早餐和晚餐会,靠着这,麦哲伦基金获得了大量的有用信息,也大大提高了基金选股的准确性。 选股法:10:1法则、常识投资法 彼得·林奇认为,寻找优质的股票就像是沙里淘金一样,需要做大量的淘洗,十次中能够有一次收获,一百次就会有十次的收获。选股也是如此,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经过不断的筛选,最后获得少量的投资品种。而暂时不投资的股票可以作为储备,并作长期的跟踪。 从麦哲伦基金当年公布的1400多种的持股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成长股,彼得·林奇对这些股票期望的收益是200%—300%;②价值型股票,这些股票的价格接近或低于企业账面净值,在买入后股价上涨了1/3,彼得·林奇就会考虑把它们出手;③绩优股,其中大部分为公用事业、食品等类型的股票,这类股票能较好地抵御经济的景气循环;④再生股,由于这类股票面临经营等的转折,但又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巨大,但是,一旦转型成功,利润也将非常丰厚。 彼得·林奇认为,最佳的投资对象大都不是来自分析家的报告,而是来自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新产品的接触是最直接的,对于公司的服务的感受也是最直接的,因此投资者对企业的体认也是最直接的,此时那些有潜质的公司往往还没有大资金关注时,价格相当吸引人,而一旦分析家们关注这个股票时,股价早已经涨得很高了。彼得·林奇曾买过一只汽车旅馆股票,当时他在该旅馆中住宿,旅馆的优质服务吸引了他,后来该股票大涨。 卖出:公司出问题、股价过高 彼得·林奇每天都进行大量的股票买卖交易,但是实际上他的持股大多在两三年以上。他曾经一再告诫投资者,买一些盈余有成长潜力公司的股票,而且除非有很好的理由,千万不要轻易卖出持股,股价下跌永远都不是一个好的卖出理由。 一旦公司的经营出现实质性的问题,持有这样的公司的股票显然具有相当的风险,此时应该果断地卖出手中的持股,以避免损失。显然企业的经营状况仍然是彼得·林奇决定是否持股的首要指标。彼得·林奇曾持有新英格兰银行的股票,后来该银行出现问题,林奇在股价掉了一半时将其出手,最后该股跌幅达90%。 在股票市场处在上升的趋势中时,投机的气氛常使得投资者在较高的价位时追逐股票,使得股票的价格远远偏离其价值。彼得·林奇认为,此时可以把手中的持股出手。以市盈率来考量,则股票的市盈率不应该超过公司的成长速度。即,如果企业的成长率为30%的话,该股票的市盈率也不应该超过30倍,一旦超过就可以考虑卖出。 彼得·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取得了相当辉煌的业绩,当期基金的复利回报超过了巴菲特,但是就在事业高峰时,他选择了退休的道路。也许一般人看来,林奇的退出可能是由于太过疲累,但实际上体现的是他的平常心。在股市上最忌讳的是无休止的贪欲,显然,彼得·林奇的成功和他的心态有很大的关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