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国际著名的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具有传奇般的投资经历。他与金融大鳄索罗斯创立的量子基金和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令世人为之叹服。本文节选自杨青为他撰写的传记《水晶球》。 能在华尔街成为一家对冲基金的合伙人是每个年轻的“华尔街小子”的梦想,罗杰斯也不例外。 “乔治,为什么咱们不试试呢?过去两年我们的基金表现并不坏,只要你做,我愿意跟你搭班。”罗杰斯回应道。 有了罗杰斯的力挺,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与老东家A. S. B合伙公司的协商非常圆满,老东家非常支持索罗斯和罗杰斯自己创业,并给予了相当支持,最终成为索罗斯新公司的交割经纪行和主要保管行。 一家新发起的对冲基金首要解决的就是资金的募集。罗杰斯和索罗斯花了好几个星期的时间频频参加不同的大型会议、投资论坛,与不同的投资人见面,散发材料和演讲。有不少欧洲的投资人对索罗斯和罗杰斯的对冲基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过去两年,他们运营的“双鹰基金”在投资圈里屡被提及,成为投资者争相追捧的明星基金。 在市场愁云惨淡的1973年,投资人更需要一个明星基金经理人团队和一只被市场反复验证表现卓越的基金,来保住自己的投资不断增值。索罗斯和罗杰斯的合伙人团队显然符合他们的要求,一部分“双鹰基金”的投资者表示愿意给他们投钱。索罗斯和罗杰斯离开“双鹰基金”时,这只风格强劲的基金规模已从最初的400万美元飙增至3500万美元。不到四年时间内,这只对冲基金累计增长了775%,业绩没有一年出现下滑。庆幸的是,经过几个星期的准备,“双鹰基金”中大约有35%~40%的资金愿意继续跟随索罗斯和罗杰斯。 两人决定成立一家基金咨询管理公司, 1973年9月1日,索罗斯和罗杰斯的新公司“索罗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悄然开张。索罗斯是新公司的高级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罗杰斯身兼三职,他既是初级合伙人,又是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公司没有招聘分析师,他自己直接将这活儿给包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又省了一笔费用。除此之外,公司还有一个秘书,名叫罗琳。并不宽敞的办公室共有三个小房间,索罗斯、罗杰斯和罗琳各居一间,互不干扰。 索罗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离岸对冲基金名叫“索罗斯基金”(Soros Fund),基金创立时资本总额为1200万美元。 在“索罗斯基金”的管理中,两个合伙人有严格明确的分工。索罗斯负责基金的交易,罗杰斯力主投资分析,他告诉索罗斯自己对股票的分析结果,并随时向其建议买卖股票。但罗杰斯坦承,“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硬性规定必须如此。有时候即使我们意见相左,也可能进行交易,因为其中一方的感觉肯定很强烈。不过,这种情形很少发生,通常在我们进行某笔交易前,都会先达成共识。我实在不喜欢用‘共识’这个字眼,因为共识型的投资策略往往会遭遇惨败,不过我们似乎在交易前总会先达成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