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接住雪花,积少成多,揉成雪球;把雪球放在地上慢慢滚动,推着它滚过草坪,滚出院子,继续向前……这样的游戏,你我小时候都不陌生,而半个多世纪前酷爱玩滚雪球的男孩沃伦·巴菲特,恐怕也未曾料想自己会推着“雪球”一路前行,几乎全部的人生都用来寻找“很湿的雪”——在合适环境中能够不断滚动增长的资金和“很长的坡”——让资金有足够时间变大、变强的企业。 无比专注的基因 作为公认的财富王者,围绕巴菲特的“揭秘”类图书、文章一直层出不穷,他自己倒像个看淡世事的禅者,在一次晚宴上,将成功的决定因素归结为貌不惊人的两个字——“专注”。听到这个答案的人们大概都会有“重重举起轻轻放下”的不过瘾之感,难怪巴菲特的传记作者艾丽斯·施罗德用不乏调侃的口吻写道:“他除了关注商业活动外,几乎对其他一切如艺术、文学、科学、旅行、建筑等全都充耳不闻,所以才能专心致志于渴望占有的东西。”调侃归调侃,在少年巴菲特身上,的确很难分辨出“吸金”和“专注”,究竟哪一个更接近其天赋本能?6岁左右,他的爱好和兴趣就围绕着数字打转,看着1美元,脑袋里想的却是它加起来就会变成10美元。他随时随地都在思考数字,即使在教堂也不例外。通过赞美诗集中赞美歌作曲者们的出生、死亡日期,他逐一计算他们的寿命,以此消磨时间。从中他学会了计算概率,“环视周围,到处都存在可以用概率来计算的事物,关键就在于收集信息,你能够找到多少是多少,尽你所能。” 1942年春天,巴菲特为自己和姐姐多丽丝买了城市服务公司的3股优先股,共花了114.75美元。那年6月,市场向下击出低点,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股价从38.25美元一股跳水到27美元一股,在上学的路上,多丽丝每天都提醒弟弟,他的股票正在下跌。巴菲特说,当时他觉得压力大得可怕,因此在股票回升时,他选择以40美元一股的价格卖出,赚5美元了结。不过,城市服务公司的股价很快就高涨到202美元一股,这让巴菲特领悟到一生都受益无穷的三个教训:第一,不要过分关注股票的买入成本;第二,不要不动大脑地急于抓住蝇头小利;第三,不要轻易对其他任何人的资金负责。 看,“专注”在表面上也许是个没有多少智慧色彩的词语,即便跟同样“不聪明”的“勤奋”一词相比,它也似乎略逊行动力。但纵观巴菲特的投资经历,不难发现“专注”在风云变幻的大环境下的可贵:它不但是一种保持理性、排除干扰的控制力,更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魄力,一门减少枝蔓、宛如修炼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