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之声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股票之声 首页 名人堂 巴菲特 查看内容

巴菲特的两难抉择

2011-5-12 08:0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71| 评论: 0|原作者: 摘|来自: 巴菲特

  1940年,10岁的巴菲特被带到了纽约,这是父亲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有些孩子可能渴望去马戏团或者动物园,而小沃伦却想去参观华尔街。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他设法见到了西德尼·温伯格 (Sidney Weinberg),高盛投资银行的高级合伙人,并且同他进行了交谈。在他们的谈话结束时,温伯格把手放在小男孩的肩上,问道,“沃伦,你喜欢什么股票?”从此以后,人们就一直不断地问他这个问题。 给我留言   许多年来,穿着旧毛衣、古灵精怪而又令人顶礼膜拜的巴菲特一直都备受媒体的追捧。但注重个人隐私的巴菲特从未花这么多时间回答任何记者或作者的问题,为了支持这本书的创作,他破例花费了2000小时与作者施罗德进行长谈,回顾他的儿时、他过去的点点滴滴,畅谈自己的家庭和人生经历,分享他几十年投资生涯中的宝贵经验。   本书是唯一一本巴菲特本人授权的“官方”传记。书名源自巴菲特的名言:“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湿雪,指的是在合适的环境中投入能不断滚动增长的资金。长坡,指的是能让资金有足够的时间滚大变强的企业。巴菲特也似乎总能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山坡”。   近期巴菲特又开始逆势加仓买股票了,通用电气、高盛、比亚迪等公司都成了他猎取的目标。眼下,股票账面缩水,巴菲特却显得从容。他说,早前我经历了三次这样的情况。1974年,我的投资遭遇了重创。1987年这样的现象又再次重现。1998-2000年间,股价曾经暴挫50%。他知道经济一旦好转,这些大公司将会率先企稳,巴菲特只是等待时间的问题。显然,巴菲特已经把当前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当成了很湿的雪。我们又仿佛看到,在漫天飞雪中,巴菲特已在笑傲风雪,准备着滚雪球。   被陌生人所包围   随着伯克希尔·哈撒韦在金融界受到的关注日益剧增,巴菲特也开始在业界声名鹊起。现在当他走进一个投资者聚集的大厅时,人们的注意力将瞬间集中在这位55岁的富豪身上。对美国广播公司的收购的确改变了巴菲特的生活,大屏幕也不再是巴菲特遥不可及的事物,在著名的美国肥皂剧编剧阿涅斯·尼克逊的劝说下,巴菲特在尼克逊导演的电视剧中过了一把演员瘾。巴菲特和尼克逊的相识是在墨菲的饭桌上,席间,他接到了尼克逊的邀请,在《爱情》一片中出任角色。一般情况下,那些身为CEO的大人物们对于这种客串是避之不及的,但是巴菲特并没有这样做,他很喜欢自己在银幕上的处子秀,最后在剧组为他结账后,巴菲特并没有兑现那张支票,而是把支票和剧照装裱起来放在办公室里留作纪念。对于化妆和演出的兴趣也许就是巴菲特性格中的一部分,后来某次在朋友的宴会上,巴菲特还扮成了美国摇滚乐灵魂人物“猫王”的模样。在出席时任美国总统里根组织的一个晚宴时,巴菲特更是尽显高校本色系上了黑色领结,带着小女儿苏茜一同出席,当时出席这个晚宴的还包括著名影星史泰龙、世界知名时装设计师唐娜·凯伦等人,而且这两个人还与巴菲特同桌就餐。   ……   名气带给巴菲特的除了人身安全上的隐忧外,更多的是个人空间的减少,总是会有陌生人打电话到巴菲特的办公室,希望能与这位亿万富翁直接对话。这些陌生人认为没有人可以帮他们,他们请求巴菲特给他们的时间也不长,事实上他们更清楚巴菲特的命门:他们相信巴菲特对于他们要说的一切肯定非常感兴趣。后来,格拉迪丝·凯泽给巴菲特想出了一个办法,让这些陌生人给巴菲特写信。从那时起,巴菲特总是能接到有关询问股票的信件,刚开始,信件的内容还是很和善的,比如向巴菲特咨询有关山楂疗法的事宜,或者是希望巴菲特能够为一种全新的冰激凌配方提供启动资金,但是后来,信件内容的尺度开始放宽。“巴菲特先生,我已经厌倦了平淡的人生,我被富人的生活所吸引,对于财富的向往已经灼热了我身体的每一寸肌肤,你很有钱,能给我点吗?”这些只是若干信件中的一封,更多的信件还是人们抱怨自己的命运和生活。“现在我的脑海里除了信用卡和账单之外没有别的!”   被这些信件所包围着,巴菲特并没有把这些来信当做垃圾扔掉,相反他把这些信件收藏了起来,并分门别类加以保存。这种做法在很多人眼中都是非常巴菲特式的,巴菲特总是让自己处于角色中,有时是角色演员,有时是一名老师。当然,这些信件中也不乏能够打动巴菲特的东西。如果他有时间,而且他认为这样做值得的话,他会亲自给对方回信,用坚定而且毫不迟疑的口气告诉来信者,出现的问题都应该是写信人自己负责!这一切就像是写信的人是巴菲特的孩子一样,巴菲特会在信中教给对方如何应付出现的麻烦——告诉他们的债务人自己目前的情况是多么潦倒,尽可能地争取较低的偿还利率以为自己偿还债务争取更多的时间。这些话更像是巴菲特的独白,他深知陷入债务危机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情,特别是当债权方是信用卡部门或者垃圾债券部门的话,麻烦将会是接踵而至。   与孩子们打赌   尽管巴菲特是众人眼中的股神,但是他自己的孩子们并没有接受到父亲专业炒股水准的熏陶。甚至有关如何处理大宗金钱的技巧巴菲特也没有传授给子女们,但是他们却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价值连城的一课,就是对待债务的态度,巴菲特对于欠债深恶痛绝的观点也遗传到了孩子们身上,这其实已经是非常幸运了。对于债务,甚至是任何有关钱的话题,巴菲特的态度向来是非常一致的,他从来不会乱花一分钱,从这一点来看,巴菲特对待子女的态度和对待陌生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面对孩子们体重的问题上,巴菲特又非常愿意拿钱作为交易的筹码让孩子们去控制自己的体重。   女儿苏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齐肩的短发、精心雕琢的脸庞,看上去30出头的苏茜和25岁的妙龄女孩没有什么区别,但唯一令她不满的就是身上多出来的几磅体重。于是,巴菲特给女儿送上了一笔合适的买卖:如果苏茜能够减重成功,她将获得一个月内购物免单的机会,支出全部由巴菲特负担,而且一个月内购物不设上限,但如果苏茜的体重出现反弹,那么她必须要把消费的全部金额还给巴菲特。看上去这样的计划比双赢政策更容易俘获人心:在这个交易中,没有人的利益会受到伤害,也没有任何风险存在,特别是对于巴菲特,无论结果怎么样,他都算是赢了。如果女儿能像自己预料的那样减轻体重并保持没有反弹,那么巴菲特也算是心愿达成,而且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会掏出钱包里的支票,而苏茜也能买到漂亮的衣服。正是在这个美丽的结果的驱动下,苏茜开始了节食减肥,当她“得偿所愿”,体重达到一个理想的数量时,母亲苏珊给她快递过来一张信用卡,卡片上这样写道:“玩得开心点!”   刚拿到“减重奖品”的时候,苏茜的态度还是小心翼翼的,她不敢去花卡里的一分钱,她怕父亲赖账不给钱还需要她自己为衣服付款,但是慢慢地,苏茜意识到这并不是父亲的玩笑,一切是真的!她正式进入了自己的疯狂消费月,频频出现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场里,这也是她人生中第一次这样肆无忌惮地消费。不过每次回到家里,经过餐桌时,苏茜都把消费单据卷了起来,自己也不敢面对近乎疯狂的购买结果。换来的结局是,每天当苏茜的丈夫艾伦回家时,看到妻子大包小包的衣服,都会惊讶得大叫上帝。30天后,苏茜得到了这一个月疯狂购物的结果,这一个月她总共花掉了4.7万美元!   看到这个数字,苏茜也有点紧张了。“也许爸爸看到这一切后他会郁闷得想死!”深知父亲个性的女儿这样说道,所以苏茜也不得不去寻找援兵。在巴菲特面前,妻子苏珊的确很有说服力,但是苏茜知道当面对涉及金钱的话题时,搬动哪位救兵对她来说更有帮助——这个人就是凯瑟琳·格雷厄姆。在和巴菲特三个子女的相处过程中,凯瑟琳并不认识彼得,更谈不上了解;而霍伊总是认为凯瑟琳这个《华盛顿邮报》的CEO是一个很难相处的对象,他在她家里的时候,要么害怕自己坐在了不该坐的位置上,要么害怕打破她家的东西;只有苏茜向凯瑟琳伸出了友谊的双手,两个人也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当苏茜给凯瑟琳打电话,述说这个由减肥引发的故事时,凯瑟琳答应如果需要,她肯定会帮忙!   不过也许苏茜有些杞人忧天了,毕竟她和父亲是有言在先的,巴菲特最终还是付了这份4.7万美元的账单,虽然表现得很客气也很和善,不过之后巴菲特把自己的朋友们叫在一起,大书特书心中的不满:“如果你们的太太花掉这么多钱,你们会怎么想?”男人们的回答当然都向着巴菲特,认为这样一笔大单有点过火,但是女士们的答案却出乎巴菲特的意料,这些贤内助们认为巴菲特不应该从自己的朋友身上找安慰,其实巴菲特是应该庆幸的,要知道4.7万美元并不是一个很夸张的数字,言外之意是苏茜还可能玩得更疯!   也许是从苏茜事件上得到了教训,当巴菲特与儿子霍伊打赌时,他选择了霍伊缴纳农场收入比例的高低作为赌注。这个赌约依然和体重有关,体重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霍伊向巴菲特缴纳的农场收入比例。巴菲特认为儿子最适合的重量应该不超过182.5磅,如果高于这个数字,霍伊向巴菲特缴纳的比例定在了26%,而低于182.5磅这个体重,份额也相应减少到22%。用霍伊自己的话说:“这就是典型的巴菲特式的体重检测手段,我自己并不介意他这么做,事实上这代表了他对我的关心,我并不在意缴纳份额的多少,但我知道,就算是交22%的租金,父亲也是赢家,他从我这里拿到的支票也比任何人都多!”的确,不管最后怎样,巴菲特也不是输家,要么得到一个减重成功的儿子,要么得到更多的利润分成,这就是典型的巴菲特式作风,就像他的一个朋友所说的那样:“巴菲特是双赢政策的大师,如果这笔买卖不会给他带来好处,他是肯定不会插手的!”   遭遇学者质疑   人们很难用常理来衡量巴菲特的成功,但是盛名之下的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平凡的人,而成了一个品牌,一个类似于“美国顶好牌花生酱”的商业品牌。不可避免的,他也因此成了经济学家研究的对象。这些学者希望向人们证实巴菲特的成功不过是一个非常偶然的现象,没有必要为这样一个人而花时间和精力去捉摸,更不值得人们去崇拜。   这些学者们试图证明那些费尽心力想比一般人出色的“成功者”不过是若干一般人中的一个,但是他们只找到了一部分证据。套用数学中命题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来说,他们只找到了充分条件,没有阐述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很多在华尔街股市工作的人都能找到驳斥市场假说理论的案例,股票交易的确存在违反市场规则的特例,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这些案例的数量正在呈现减少的趋势,所以如果要对这些日益减少的案例进行研究,这些分析家必须要有一颗强壮的心来面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局面,还要考虑研究的长期性,毕竟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作后盾。即便如此,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的支持者们也不允许任何特例和个案的出现,但对于他们来说,巴菲特本就是一个最大的难题!随着他的名气与日俱增,这位来自美国中西部的商人已经成了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发展最大的障碍。在这些学者眼中,巴菲特就是一个蒙着眼睛在深藏冰山的大海里航行的水手,要想成功穿越这片冰山,理论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巴菲特肯定会触礁,注定会失败!于是那些“随机漫步”理论的推崇者们——包括麻省理工大学的萨缪尔森、芝加哥大学的法玛、罗切斯特大学的迈克·詹森、斯坦福大学的威廉·夏普等人——开始把巴菲特当做一个难题来进行研究。他究竟是千载难逢的天才?还是昙花一现的偶然事件?在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巴菲特很多做法都是反常规的,就像一个发育迟缓的少年一样根本不需要人们对此进行研究,于是嘲笑巴菲特的声音也开始蔓延开来。这其中就包括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波顿·麦基尔,他在经过了细致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总结论,他在《华尔街日报》上公开发表了对巴菲特的不屑:“无论是谁打破市场的运作规则,充其量都不过是一只幸运的猴子。”猴子能将飞镖投在靶上完全是因为它的运气,而在麦基尔眼中,巴菲特也同样如此。   猴子扔飞镖的比喻没有让巴菲特难堪,他反而在办公室里放了一个用《华尔街日报》报纸做成的镖靶当做娱乐。有效市场理论没有打垮巴菲特,同样没有对他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产生任何负面影响。无论巴菲特还是他的好朋友芒格,那些学者们在他们的眼中都不只是他们各自专业的带头人,拿到了“巫师专业”的学位证书,而他们所教授的内容更是让巴菲特他们觉得可笑,教的全都是那些根本无法被证实的东西。从这一点来说,学者们的做法冒犯了巴菲特缜密的理性思维,也在质疑巴菲特在投资领域的专业性。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2024年5月31日最新敬告:文明发帖】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票之声 ( 京ICP备09051785号 )

GMT+8, 2025-7-10 12:11 , Processed in 0.04631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