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000000> 在全球金融市场最寒冷的冬季,巴菲特把通用和高盛的部分股权揽入了自己的“雪球”。这个从他小时候就开始滚起来的雪球,“一直在找寻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而这一切都被爱丽丝·施罗德( Alice Schroeder)记录了下来。“股神”接受了施罗德长达 10年、数千个小时的追随和采访,并向她开放了自己的两个私人档案室。巴菲特的第一部官方授权传记《滚雪球》日前正式出版。 巴菲特曾在 90年代末警告过<SPAN class=articleLink>互联网 泡沫,在 21世纪初告诉大家美元会暴跌、油价会飞涨;2002年,他说衍生品就是金融领域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在公开场合批评自己太晚从金融衍生品中脱身,而这些他几年前就抛掉的次贷衍生品,在今年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然而,他的言行在广大投资者心中停留的时间太短,往往过不了几天,大家又会陷入另一次狂热。巴菲特说,“人性是不会变的”,市场周期永远是由贪婪和恐惧决定的。所以,每次金融危机后,巴菲特的知名度就会上升。</FONT> <FONT color=#000000> 《滚雪球》(Snowball: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一书面世时,正值美国国会表决 7000亿救市方案之际,而此前几个月,很多金融机构滚了半世纪的雪球都相继融化了,与此同时,有关巴菲特的著作却有如滚雪球一般不断推出。《滚雪球》已是第 47本书名中包含“巴菲特”的书籍了,接下来还会有新书继续推出,如《巴菲特朝圣》、《巴菲特和财务报表分析》、《亲爱的巴菲特,距离华尔街 1269英里的投资者》等等。美国博得书屋的 CEO曾戏称,当今除了美国总统,没有另一个活人能获得如此的青睐。</FONT> <FONT color=#000000> 令巴菲特如此成功的投资哲学,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生活就像雪球,真正重要的是找到湿的雪,和够长的山坡。</FONT> <FONT color=#000000> 从小爱赚钱巴菲特出生时,正值上世纪 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节俭因而成了他的必修课。巴菲特不善交际,却对数字格外敏感,一年级的时候就经常研究别人的车牌和数字的出现规律,但小沃伦最感兴趣的,显然是赚钱。自 6岁起,他就开始卖口香糖、花生米、用过的<SPAN class=articleLink>高尔夫 球和任何他能拿来卖的东西。他还经常去赛马场捡别人误扔掉的兑奖券,并通过送报纸赚钱,所以当时的收入就超过了他就读的公立学校的老师。15岁时,他已经拥有并租出了一个 40亩的农场,并且还投资过一家五金商店。</FONT> <FONT color=#000000> 在哥伦比亚大学接受完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真传后,巴菲特回老家奥马哈做了一阵子<SPAN class=articleLink>股票 经纪人,经纪人的收入主要依靠对客户买卖股票的交易额提取佣金,而他本人的投资理念是买入后持有,因而如果向客户推荐这样的好公司,他就赚不到钱了,于是他转行成了一个职业投资者。最先的几单投资,巴菲特严格按照导师格雷厄姆的理念,寻找那些被市场严重低估的公司 —即便这家公司倒闭,它被清算的价值也能让投资者获得足够的收益。</FONT> <FONT color=#000000> 后来,接触了费雪(Irving Fisher)的著作,并结识查理·芒格(Charles Thomas Munger)后,巴菲特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投资理念。芒格后来成为他的长期合作伙伴,这个被施罗德形容为巴菲特的“他我”(alter ego)的老抠门,由于饱览群书,而且跨越多个知识领域,因而自创了一套“格栅理论”(latticeworktheory) —该理论把知识网络比做格栅,其中有无数交点。</FONT> <FONT color=#000000> 巴菲特转而更关注“雪球”的品牌和商誉,开始做更大的投资,甚至买入整个公司。上世纪 60年代买入纺织企业伯克希尔公司后,这个被巴菲特称为“一年只有 10分钟盈利”的企业被巴菲特主业剥离,打造成一个金融控股平台。巴菲特的“雪球”通过这个平台越滚越大。公司从不分红和扩股,所有当时入股的股东,获得的是和巴菲特一起成长的“雪球”的一部分。在经历金融风暴后,该公司的股价仍然坚挺在 11万美元每股,总市值已经超过了1800亿美元,巴菲特持股 32.67%,对应的财富也接近 600亿美元。</FONT> <FONT color=#000000> 来头不小的作者《滚雪球》一书的作者施罗德曾当过安永、摩根士丹利的<SPAN class=articleLink>保险 分析师,7次上榜《机构投资者》杂志最佳保险行业分析师,两次问鼎该项排名的明星分析师。自从伯克希尔 1998年收购通用再保险,转型为一家以保险为重点产业的公司后,时任潘恩韦分析师的施罗德开始跟踪巴菲特的金融平台。</FONT> <FONT color=#000000> 施罗德被那个号称从不看分析师报告的“股神”欣赏,是因为一份 54页的伯克希尔深度研究报告。巴菲特曾公开说喜欢施罗德的研究和写作风格,而后者在接受采访时却说:“在这个男性占主流的研究员行当里,身为一名女性,显然是占便宜的。”最终,巴菲特不仅主动对施罗德打开心扉,答应合作官方授权传记,还提供了前妻苏珊等人的联系方式。他曾对施罗德说:“我们这次来点不同的,爱丽丝,不要恭维。 “</FONT> <FONT color=#000000> 除了投资理念和成功案例,施罗德也花了很大篇幅描述巴菲特不为人知的个人生活。由于幼年一直受到完美主义者母亲的痛骂,给巴菲特留下了强烈的自卑阴影。他 21岁大学一毕业,就与苏珊结婚,那时的他,无论剪头发、买杂货或者与人交往,都由苏珊代劳。施罗德写道:“除了生意,苏珊发现丈夫对生活上的一切都缺乏自信。他从没感受到被爱,也不觉得自己讨人喜欢。 “</FONT> <FONT color=#000000> 早在 1967年,苏珊和巴菲特的身家已近千万,但苏珊的工作却是在酒店里的驻场歌手,她酷爱自由,终于厌倦了家庭的束缚。1977年,苏珊因受不了这个毫无生活情趣、从不照顾孩子、只喝樱桃味可乐、吃芝士汉堡的犟老头,只身一人搬去旧金山生活 —事实上,苏珊曾对巴菲特坦白过,那是为了一个男人。与此同时,被妻子抛弃的巴菲特却在奥马哈追求他的邻居阿斯特德。从1984年到 2004年长达 20年的岁月中,巴菲特家所有寄出的感谢卡、圣诞卡、邀请函上的签名都是“苏珊、沃伦和阿斯特德敬上”。直到 2004苏珊在旧金山去世,阿斯特德才在 2006年经过 15分钟的朴素婚礼,冠上“巴菲特”的姓氏。</FONT> <FONT color=#000000> 滚起你的“雪球”耗时 10年完成的《滚雪球》虽然创下了巴菲特传记写作时间的记录,但这本两公斤不到的“薄砖”,依然及不上安德鲁·基尔帕特里克(AndrewKilpatrick)所著的《投资圣经:巴菲特的真实故事》所创下的 4.5公斤的纪录。该书的中译本也有 1700页,共分 330个章节,包含了1400幅图片。这样的厚度和重量导致专程飞去奥马哈参加伯克希尔年会的股东们,在机场返程途中买到这本书都不愿意直接带上飞机,而是选择邮寄,宁愿到家后慢慢等着邮递员喘着粗气把“砖头”送上门。基尔帕特里克的书每年能卖掉 2000本,他虽然时常接到大出版商的电话,但由于他不肯删减任何内容,至今仍要自费出版这本书。每次修订,他都会寄一本全新的“砖头 ”给巴菲特,但即便作者不断扩充关于巴菲特的一切,主人公在感谢条上总会写上“还缺很多 ”。</FONT> <FONT color=#000000> 天才也许是不能被复制的,即便对他知根知底,也不能复制他的投资神话。细心留意美股的百年兴衰,巴菲特的发展和美国近 50年来高速成长的经济密不可分,1950-2000年,有 33年是稳定向上的牛市(“很长的山坡”),但再看 1900-1950年间的美国经济状况,尽管同样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大牛市只有 7年,上蹿下跳起伏很大的牛市断续有 13年,而熊市高达 30年。如果巴菲特在 20世纪前 50年内发展,他的买进存入不动的方法,很可能会令他头破血流。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一生最敬重的导师、价值投资的创始者格雷厄姆,用一生来实践被巴菲特学去的理念,却没有达到巴菲特 1/10的成就。</FONT> <FONT color=#000000> 尽管如此,施罗德还是在传记中透露了巴菲特所谓的“投资秘诀”: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仔细研究公司的内在价值,对投资风险做最残忍的分析,并且计算出安全边际。这对深陷中国 A股的股民而言,是否值得借鉴呢?在找到了“很湿的雪”(好公司)后,能像巴</FONT>菲特一样“滚起雪球”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