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 ><SPAN > “‘革命’不应被引向防御工事,不应在街道上,而应在平民的思想里。这种‘革命’是和平的、缓慢的、渐进的,但从不间断。到最后,它终将导致‘民主’在一些国家中诞生”———这是美国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传记中的一句话。<SPAN >2003 年以来,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三个独联体国家相继发生“颜色革命”,国家政权被颠覆,反对派纷纷上台。有分析人士指出,以美国索罗斯基金会为代表的非政府组织在“颜色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FONT><!--IWMS_AD_BEGIN--> <DIV id=Layer1 style="DISPLAY: none; Z-INDEX: 1; WIDTH: 600px; POSITION: absolute; HEIGHT: 2px"> <SCRIPT src="http://js.tongji.yahoo.com.cn/0/373/487/ystat.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dt.tongji.cn.yahoo.com/ystat.do?unit_id=191463&uv=15913943592529390799&nuv=1&cna=&cg=0&mid=0&mmland=0&ade=0&adtm=0&sttm=0&cpa=0&ss=3677137105&usn=0&ec=1&ref=http%3A//news.youdao.com/search%3Fq%3D%25E7%25B4%25A2%25E7%25BD%2597%25E6%2596%25AF%25E7%259A%2584%25E9%2587%2591%25E8%259E%258D%25E6%258A%2595%25E6%259C%25BA%26keyfrom%3Dsearch.related&url=http%3A//www.forex.com.cn/html/2008-03/862197.htm&dom=forex.com.cn&ha=1168&ft=0&nac=Microsoft%20Internet%20Explorer&agt=Mozilla/4.0%20%28compatible%3B%20MSIE%207.0%3B%20Windows%20NT%205.1%3B%20QQDownload%201.7%29&clr=16-bit&scr=1440x900&lng=zh-cn&jvm=1&flu=9.0&tm=1227234784&tc=2a598eef&ut=0&cnu=0.9725799638035049"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A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 ('http://tongji.cn.yahoo.com/note.html?unit_id=191463&url=http%3A//www.forex.com.cn/html/2008-03/862197.htm', 'newwindow', 'height=500, width=600, top=100, left=100, toolbar=no, menubar=no, scrollbars=no, resizable=no,location=no, status=no');" href="http://www.forex.com.cn/html/2008-03/862197.htm#">给我留言</A> </DIV><!--IWMS_AD_END--> <P style=><FONT ><SPAN >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给独联体国家“换血” <SPAN > </FONT> <P style=><FONT ><SPAN > 2003 年,格鲁吉亚发生“玫瑰革命”,格总统谢瓦尔德纳泽被赶下台,反对派领导人、前司法部长萨卡什维利当选总统。谢瓦尔德纳泽在辞职后曾向媒体愤怒地表示:“有一位大使告诉我,索罗斯为发动‘玫瑰革命’拿出了<SPAN >250 万到<SPAN >300 万美元的活动资金。”<SPAN >2004 年底,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反对派领导人尤先科当选乌克兰总统。美国国会众议员保罗在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作证时透露,索罗斯基金会下属的乌克兰开放社会研究所在发动“橙色革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先科就是该研究所的董事会成员。保罗还透露说,过去两年中,美国通过国家民主基金会和乌克兰开放社会研究所等民间组织向乌克兰反对派提供了超过<SPAN >6500 万美元的政治资金。<SPAN >2005 年<SPAN >3 月,吉尔吉斯斯坦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柠檬革命”,总统阿卡耶夫被迫流亡国外。实际上,索罗斯基金会下属的吉尔吉斯斯坦开放社会研究所早就为在吉推行“民主”做了大量工作。该机构在吉全国各地组建了许多“选民政治积极分子”组织,这些组织深入到全国各地从事反政府、反总统活动。该机构还在吉建立了许多独立媒体和出版印刷机构,传播阿卡耶夫及其家族腐败的各种传闻,在民众中破坏阿卡耶夫的威信。<SPAN > </FONT> <P style=><FONT ><SPAN > 实际上,“颜色革命”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苏联解体后,索罗斯基金会开始在独联体国家投棋布子:<SPAN >1990 年,在乌克兰创建国际复兴基金会,大搞“民主渗透”,截至<SPAN >2004 年,共投入经费<SPAN >8200 万美元,除了在首都基辅设立基金会总部外,还在<SPAN >24 个地区开设了分支机构;<SPAN >1992 年,进入摩尔多瓦,推广西方价值观;<SPAN >1993 年,选中有“中亚民主岛”之称的吉尔吉斯斯坦,重点扶持该国的独立媒体,并以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为突破口迅速扩大影响;<SPAN >1994 年进军格鲁吉亚,正式跻身外高加索,目前,除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设有“国际索罗斯科教计划”中心等<SPAN >4 大机构外,还在<SPAN >4 个地区设有分支机构;<SPAN >1995 年,索罗斯将自己的触角伸向中亚大国哈萨克斯坦,试图将其作为进军中亚的桥头堡;<SPAN >1996 年打入乌兹别克斯坦。鉴于外高加索的战略地位,<SPAN >1997 年,索罗斯基金会将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纳入其全球网络。<SPAN > </FONT> <P style=><FONT ><SPAN > 在俄罗斯,索罗斯一开始并没有设立自己的基金会,而是通过“国际文化倡议基金会”和“国际科学基金会”开展慈善活动。<SPAN >1995 年,俄罗斯索罗斯基金会宣告成立,截至<SPAN >2002 年底,该基金会一共在俄罗斯设立了近<SPAN >10 个研究机构,其中莫斯科有“普希金图书馆基金会”、“文化政策研究所”,圣彼得堡有“利哈乔夫基金会”,西伯利亚有“开放的西伯利亚地区间慈善基金会”等,可谓点面结合、处处开花。<SPAN > </FONT> <P style=><FONT ><SPAN >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从潜伏期到活跃期 <SPAN > </FONT> <P style=><FONT ><SPAN > 随着索罗斯基金会在独联体各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其活动内容也日益广泛,既包括培训反对派、资助独立媒体、监督司法体系等政治内容,也包括完善医疗体系和教育体系、扶持中小企业等社会经济内容。在莫斯科,一些大学生的课程表上会突然增加一门传授西方民主和价值观念的课程,索罗斯基金会为此不惜向校方提供大笔资金;在多数独联体国家的首都,从官员、学者到记者都可能得到索罗斯基金会提供的免费培训,一些社会精英则会受邀访问西方的名城重镇,并在那里进行“知识更新”。在吉尔吉斯斯坦,索罗斯基金会将重点放在制定和推广“公共政策”上,它通过举办国家学术会议,资助吉官员、学者和学生短期赴美留学等方式,向他们灌输西方的民主价值观。这些人在参与吉国家立法,制定经济、社会生活的纲领性文件,甚至编制语言教材时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西方价值观。<SPAN > </FONT> <P style=><FONT ><SPAN > 俄罗斯学者戈罗津向记者表示,近年来,索罗斯基金会与其他西方民间组织明显从潜伏期进入了活跃期。它们在各国选举前做年轻选民的思想工作,把本组织的工作人员从一个国家派到另外一个国家充当“革命导师”。这些组织还把现政权高层腐败和强力部门犯罪作为攻击点,煽动群众对当局的敌对情绪。在此次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选举前,索罗斯基金会早早安排骨干到各地观选,特别是南部反对派势力比较强大的地区,他们与美国驻吉使馆配合得非常默契。<SPAN > </FONT> <P style=><FONT ><SPAN >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索罗斯基金会到处渗透 <SPAN > </FONT> <P style=><FONT ><SPAN > 索罗斯基金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组织,竟然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权更迭?<SPAN > </FONT> <P style=><FONT ><SPAN > 众所周知,索罗斯基金会的创办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国际金融炒家乔治·索罗斯。他早在<SPAN >1979 年就成立了开放社会基金会。这个机构后来逐步发展为开放社会研究所,总部设在纽约。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索罗斯基金会的活动目标,都由当地的指导委员会成员、索罗斯本人以及开放社会研究所的顾问委员会成员协商决定。索罗斯基金会整体上由<SPAN >29 个国家的基金会、位于科索沃和黑山的基金会、“南非开放社会倡议”和“西非开放社会倡议”共同组成。两个非洲组织共负责<SPAN >27 个非洲国家的相关事务。目前,索罗斯基金会在欧洲、亚洲、拉美和非洲都设有分会,其活动已延伸到了<SPAN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常都是由开放社会研究所提出计划,然后由各地的索罗斯基金会负责实施,两个机构一年的花费分别为<SPAN >5 亿美元和<SPAN >4 亿美元。它们都奉行一个宗旨,那就是“致力于建设和维持开放社会的基础结构和公共设施”。<SPAN > </FONT> <P style=><FONT ><SPAN > 有舆论指出,“开放社会”不过是一个招牌,援助和扶贫也不过是装饰门面。索罗斯的真实意图是向全世界那些“不够民主”的国家输出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掀起“民主浪潮”,通过国家政权更迭为自己的金融投机鸣锣开道。因为在一个“封闭”社会里,索罗斯找不到金融投机的机会。<SPAN > </FONT> <P style=><FONT ><SPAN >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体制改造”的急先锋 <SPAN > </FONT> <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冷战结束后,为进一步巩固冷战成果,打消俄罗斯的“帝国野心”,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推动苏联“政权变革”后,对独联体各国展开了新一轮的“体制改造”。美国借助非政府组织对这些国家进行改造的最大特点是“自下而上”。在利用这些国家独立之初的经济困难和政治混乱打开缺口后,非政府组织就不断从下往上“拱”,从培养基层亲西方的民主氛围开始,直至完成最高政权的更迭。其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注重从经济制度层面彻底消除苏联体制残余,以土地私有化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手段在社会基层营造“市场经济”氛围;第二,积极推动政治体制从总统制向议会制转变,从中央集权向地方分权转变;第三,通过提供培训、咨询和直接的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培养基层民众的亲西方情结。经过长期不懈的对独联体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渗透,美国对这些国家的体制改造已基本完成。我们所看到的“颜色革命”,不过是改造完成后带有“总结”性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而已。也就是说,在发生形形色色的“颜色革命”前,美国对这些国家的基层改造早已完成。如今,美国总统布什在第二任期明确将“推行民主”作为其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非政府组织还将在美国全球推行民主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亚、东亚、中东和非洲等地区,都将成为美国重点关注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