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000000> 作为一个理性的公司人,投资者最先要具备的一个特质就是怀疑。</FONT> <FONT color=#000000> 在充满了对财富拥有者传奇故事的迷恋背后,是不是正在孕育着巨大的风险?其实每次资本市场的危机之后,这种风险就在悄悄地放大,因为投资者对在危机中得以幸存的投资家们的崇拜加倍了。</FONT> <FONT color=#000000> 黑猩猩崇拜</FONT> <FONT color=#000000> 巴菲特在分析先知和大投资家形成的演进中举过一个黑猩猩的例子,它的大概意思是:假使资本市场中饲养了若干只黑猩猩,这些黑猩猩通过训练都会猜测被抛出的硬币到底是哪一面朝上,每经过一次市场动荡,黑猩猩们就开始一场猜硬币比赛,有一半的黑猩猩由于猜错了硬币而被淘汰,而历经若干次危机之后剩下的黑猩猩就被大家奉为“股神”或者“投资家”。投资者们会跟随猜对硬币的黑猩猩来投资,现在看来,说这话的巴菲特也许就是最幸运的一只黑猩猩。</FONT> <FONT color=#000000> 这样的黑猩猩崇拜在资本市场由来已久。比如在1980年代,最著名的投资预测家乔·格兰维勒曾经两次凭他的影响力撼动了华尔街:第一次是在1980年的4月22日,他把对市场的投资评级从卖出改为买入,道·琼斯指数当天上涨了30.72点,为当时美国资本市场18个月的最大涨幅;第二次是在1981年1月6日,乔又建议投资者们卖出,道·.琼斯指数随即下跌,跌幅为当时15个月最大。而现如今,因为在历次金融危机中依然屹立不倒的巴菲特的影响力要远超过格兰维勒。在今年3月,巴菲特认为当时“美国股价仍偏高”,并不再愿为三大债券的8000亿美元市政债券提供担保时,美国股市立刻出现宽幅动荡。而在9月到10月间巴菲特动用资金买入一些他认为已经足够便宜的股票时,被买入的股票立刻大幅攀升。这种影响甚至到达了实体经济层面,在巴菲特持以18亿港币投资比亚迪消息公布后,一位著名的私募基金经理给他在比亚迪工作的一个熟人打电话问候,那位比亚迪工作人员踌躇满志地表示,一定不辜负“股神”的期望和信任,把本职工作做好。</FONT> <FONT color=#000000> 其实投资比亚迪已经算得上巴菲特投资中最为“激进”的投资之一,因为比亚迪致力于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制造,有科技研发的概念和“轮子”。巴菲特控制的伯克希尔控股公司不喜欢投资高科技,而巴菲特也说他不会把资本投入到带轮子的公司中去。因为他自己曾有在美国航空上不愉快的投资经历;而另外正如查理·芒格说的:“对整个社会来说,网络或许不错,但对资本家而言,却绝对是个负数,因为虽然网络能增加企业的效率,但对获利却一点帮助也没有。”带轮子的公司也和专攻的网络公司一样,是那种增加效率但是不能提高资本收益率的公司。</FONT> <FONT color=#000000> 对于高科技公司来说,最大的成本莫过于通过研发来保持行业竞争力的成本,而科技研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突变性—这个突变性是指科技研发并不带有累积性,可能你研发了20年只是在试错,而什么时候能把研发变成资本收益是个完全不确定的问题,或者你的研发根本不受市场欢迎—巴菲特的投资尽量避免这种试错,他喜欢投资于管理完善并且保守的金融公司和日用品公司,这种公司也会喜欢高科技,但不自己进行大规模研发,而是通过购买市场所需要的高科技产品和软件来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减少公司的管理费用,其中沃尔玛公司可以算是最杰出的代表。</FONT> <FONT color=#000000> 巴菲特这种类型的资本家不喜欢承担高科技公司不可控的风险,而把获得突变性利润的机会让给了带有赌徒精神的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相对于巴菲特,风险投资基金是不理性的,他们的投资目的相对博取的是较小概率的事件,从长期投资收益上也远远小于巴菲特。但也正是这种不理性的赌徒,才愿意承担经济产业革命的风险,才真正推动了产业的高速发展。资本的一个作用就是推动了产业的发展,而怎样的资本推动怎样的产业发展是整个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风险投资基金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而巴菲特却建树寥寥。如果过多的资本走上巴菲特的道路,社会进步的步伐也将会减缓。</FONT> <FONT color=#000000> 新偶像倒掉怎么办</FONT> <FONT color=#000000> 除了上边所说的,巴菲特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还在于,他的偶像作用过于强大造成的投资意向集中,而如果他自身出现风险也将使整个资本市场随之动荡的幅度变大。在巴菲特给股东的信和一些其他的采访中他也提到,他的大投资基本是由他和查理·芒格决定的,这说明虽然伯克希尔是家上市公司,但还带有很强的合伙公司性质。这种性质也就使得公众投资于伯克希尔公司,或者跟随他投资的风险更大—虽然我们都知道巴菲特是个品德高尚得几近无以复加的“圣人”,但也不能排除在某一情况下,伯克希尔“邪恶”的可能性,更何况这种资本“邪恶”在崇拜的掩盖和资本包装下根本就难以发现。</FONT> <FONT color=#000000> 金融危机打翻了很多资本偶像,另一方面使一些依然屹立的偶像更加光辉。在这个时候,另一个风险就产生了,如果我们的新偶像过于伟大,那么他倒下会不会造成更大的危机?这种事情正在发生的话,那投资者就什么也没有从这次危机中学到—说实话,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比不发生更大—我们只不过是把下一次危机中用的新闻题目由“涉雷”(雷曼),改成“涉伯”而已。</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