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WBR> <WBR> <WBR>1930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947年他移居到英国,并在伦敦经济学院毕业。1956年去美国,在美国通过他建立和管理的国际投资资金积累了大量财产。 <WBR> <WBR> <WBR> <WBR>索罗斯号称“金融天才”,从1969年建立"量子基金"至今,他创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业绩,以平均每年35%的综合成长率令华尔街同行望尘莫及。他好像具有一种超能的力量左右着世界金融市场。他的一句话就可以使某种商品或货币的交易行情突变,市场的价格随着他的言论上升或下跌。一名电视台的记者曾对此作了如此形象的描述:索罗斯投资于黄金,正因为他投资于黄金,所以大家都认为应该投资黄金,于是黄金价格上涨;索罗斯写文章质疑德国马克的价值,于是马克汇价下跌;索罗斯投资于伦敦的房地产,那里房产价格颓势在一夜之间得以扭转。索罗斯成功的秘密是许多人都急切地想知道的,但由于索罗斯对其投资方面的事守口如瓶,这更给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WBR> <WBR> <WBR> <WBR>黄金搭档 <WBR> <WBR> <WBR> <WBR>1967年,索罗斯凭借他的才能晋升安候公司研究部的主管。长处就在于他能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全球不同金融市场的动态。他通过对全球局势的了解,来判断各种金融和政治事件将对全球各金融市场产生何种影响。为了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索罗斯说服老板建立两家离岸基金——老鹰基金和双鹰基金,全部交给他进行操作。基金运作相当好赚了不少钱。但真正给索罗斯带来重大转折的是他遇到了耶鲁大学毕业的吉姆·罗杰斯,两人结成联手。在他们联手的10年间,成为华尔街上的最佳黄金搭档。 <WBR> <WBR> <WBR> <WBR>索罗斯和罗杰斯不愿总为他人做嫁衣,他们渴望成为独立的基金经理。1973年,他们离开了公司,创建了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公司刚开始运作时只有三个人:索罗斯是交易员,罗杰斯是研究员,还有一秘书。索罗斯基金的规模虽然并不大,但由于是他们自己的公司,索罗斯和罗杰斯很投入。他们订了30种商业刊物,收集了1500多家美国和外国公司的金融财务记录。罗杰斯每天都要仔细地分析研究20份至30份年度财务报告,以期寻找最佳投资机会。他们也善于抓住每一次赚钱机会。例如1972年,索罗斯瞄准了银行,当时银行业的信誉非常糟糕,很少有人光顾银行股票。经过观察研究,发现银行赢利还在逐步上升,价值显然被市场大大低估了,于是大量介入银行股以后,开始大涨,获得50%利润。 <WBR> <WBR> <WBR> <WBR>1973年,当埃及和叙利亚大举人侵以色列时,索罗斯联想到美国的武器装备也可能过时,于是罗杰斯开始和国防部官员和美国军工企业的承包商进行会谈,结果使索罗斯和罗杰斯更加确信是一个绝好的投资良机。基金开始投资握有大量国防部订货合同的公司股票,这些投资为索罗斯基金带来了巨额利润。 <WBR> <WBR> <WBR> <WBR>索罗斯除了正常的低价购买、高价卖出的投资招数以外,他还特别善于卖空。经典案例就是雅芳的交易-市价每股120美元借1万股,两年后索罗斯以每股20美元的价格买回1万股。以每股100美元利润为基金赚了100万美元,几乎是5倍于投入的赢利。 <WBR> <WBR> <WBR> <WBR>正是由于索罗斯和罗杰斯超群的投资才能和默契的配合,他们没有一年是失败的,索罗斯基金呈量子般的增长,到1980年12月31日为止,索罗斯基金增长3365%。与标准普尔综合指数相比,后者同期仅增长47%。 1979年,索罗斯决定将公司更名为量子基金,来源于海森伯格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定律。因为索罗斯认为市场总是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总是在波动。在不确定状态上下注,才能赚钱。 <WBR> <WBR> <WBR> <WBR>1980年,值得骄傲该年度基金增长102.6%,这是索罗斯和罗杰斯合作成绩最好的一年。此时,基金已增加到3.81亿美元,索罗斯个人也已脐身到亿万富翁的行列。但令人遗憾的是,罗杰斯此时却决定离开。这对合作达10年之久的华尔街最佳搭挡的分手,多少有点令索罗斯失落。在随后的一年,索罗斯遭受到了他金融生涯的一次大失败。索罗斯判断美国公债市场会出现一个较大的上升行情,于是用所借的银行短期贷款大量购入长期公债。但形势并未像索罗斯所预料的那样发展,相反,由于美国经济保持强势发展,银行利率在不断地快速攀升,已远远超过公债利率。这一年,索罗斯所持有的公债每股损失了3个~5个百分点,量子基金的利润首次下降,下降程度达22.9%。大批的投资者弃他而去,带走了公司近一半的资产约1.93亿美元。索罗斯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他甚至曾想过要退出市场,去过一种平淡的生活。 <WBR> <WBR> <WBR> <WBR>1986年是索罗斯的丰收年,量子基金的财富增加了42.l%,达到15亿美元。索罗斯个人从公司中获得的收入达2亿美元。 <WBR> <WBR> <WBR> <WBR>失败的痛苦和意义 <WBR> <WBR> <WBR> <WBR>但上帝并非一直垂青索罗斯,在1987年索罗斯遭遇了他的"滑铁卢"。 <WBR> <WBR> <WBR> <WBR>索罗斯在这场华尔街大崩溃中,损失了大约6.5亿到8亿美元。索罗斯成了这场灾难的最大失败者。 <WBR> <WBR> <WBR> <WBR>索罗斯虽然痛恨赔钱,但他却能够忍受痛苦。当你决策失误,造成巨大损失时,自责是毫无意义的,重要的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及时从市场中撤出,尽可能减少损失。只有保存了竞争的实力,你才能够卷土重来。索罗斯具有比别人能更敏锐地意识到错误的才能。当他发现他的预期设想与事件的实际运作有出入时,他不会待在原地坐以待毙,会进行一次歇斯底里的盘查以期发现错误所在。一旦他发现错误,他会修正自己的看法以图东山再起。正是因为索罗斯的这一宝贵品质,他才始终能够在动荡的市场中保存实力。一个投资者之所以被称为“伟大的投资者”,关键不在于他是否永远是市场中的大赢家,而在于他是否有承认失败的勇气,能否从每一次的失败中站起来,并且变得更加强大。索罗斯恰恰具备了作为一个“伟大投资者”的素质。这也就是为什么索罗斯在经历了1987年10月份的惨败之后,却仍能使量子基金1987年的增长率达到14.1%,总额达到18亿美元的原因之一。 <WBR> <WBR> <WBR> <WBR>索罗斯不是那种奉传统若神明的人,他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市场理论。他认为,金融市场动荡无序,股票市场的运作基础不是逻辑,而是心理的。跑赢市场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这种群体心理。索罗斯在预测市场走向时,比较善于发现相关市场的相互联系,这使得他能准确地判断一旦某一市场发生波动,其他相关市场将会发生怎样的连锁反应,以便更好地在多个市场同时获利。 <WBR> <WBR> <WBR> <WBR>索罗斯在金融市场上能够获得巨额利润除了依赖于他独特的市场理论外,还在于他超人的胆略。索罗斯一旦根据有关信息对市场作出了预测,就对自己的预测非常自信,当他确信他的投资决策无可指责,那么建立再大的头寸都在所不惜。当然要建立巨额的头寸,需要有超人的胆略和勇气,否则,他将无法承受由此带来的巨大压力。 <WBR> <WBR> <WBR> <WBR>打跨英格兰银行的人 <WBR> <WBR> <WBR> <WBR>索罗斯犹如华尔街上的一头金钱豹,1992年,索罗斯抓住时机,成功地狙击英镑。这一石破天惊之举,使得惯于隐于幕后的他突然聚焦于世界公众面前,成为世界闻名的投资大师。 <WBR> <WBR> <WBR> <WBR>索罗斯的金融风险 <WBR> <WBR> <WBR> <WBR>索罗斯喜欢隐于幕后,他曾长期有意避开新闻媒体,不愿抛头露面。因为在他看来,经营一个全球性的投资公司,一旦人们知道你在做什么,他们就会先于你去做,这样,就会打乱公司的投资计划。所以,名声有时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并非好事,而只会带来灾难。但随着索罗斯的事业如日中天,特别是在他成功的袭击英镑之后,再想恢复以前那样平静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的一举手一抬足都可能是新闻,又有几家媒体会放过呢?他成了市场的领袖,各媒体均把他描绘成可以改变市场的人。这终于引起了华盛顿政治家们的猜疑。 <WBR> <WBR> <WBR> <WBR>不管是被称为金融奇才,还是被称为金融杀手,索罗斯的金融才能是公认的。他的薪水至少要比联合国中42个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还要高,富可致42国,这是对他金融才能的充分肯定。 <WBR> <WBR> <WBR> <WBR>素有“金融大鳄”之称的美国亿万富翁乔治·索罗斯日前和约旦已故国王侯赛因的遗孀努尔王后(目前为约旦王太后)传出绯闻,消息来源称,两人在共同从事慈善工作时互生爱意,如今两人已经开始约会。 <WBR> <WBR> <WBR> <WBR>据美国《纽约每日新闻》报道,现年76岁的索罗斯和55岁的努尔王后年龄相差整整21岁,两人相恋的绯闻立即传遍了美国。然而,索罗斯的一名发言人却否认了两人正在约会的传闻。 <WBR> <WBR> <WBR> <WBR>索罗斯被传约会王太后 <WBR> <WBR> <WBR> <WBR>据报道,现年76岁的乔治·索罗斯被称“金融大鳄”,他是美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和慈善家之一;现年55岁的努尔王后则是约旦已故国王侯赛因的遗孀,自丈夫1999年去世后,她一直在从事着慈善事业,帮助世界各地的穷人。 <WBR> <WBR> <WBR> <WBR>索罗斯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17岁时才离开匈牙利,前往其他西方国家发展。索罗斯在1956年前往美国纽约发展,他通过投资股票和基金起家,成了华尔街的“金融大鳄”。索罗斯结过两次婚,他和第一任妻子安娜利丝·威特斯查克育有5个儿女,和第二任妻子苏珊·威伯育有两个儿女,3年前,他和第二任妻子苏珊离了婚。索罗斯最近的绯闻女友包括小提琴家简妮弗·春和前俄罗斯小姐安娜·马罗娃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