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INDENT: 2em">彼得·林奇出生于1944年,1990年46岁退休。13年资产从18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年复式增长29%。 <WBR> <WBR> <WBR> <WBR>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林奇悄无声息的创造了一个奇迹和神话!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 <WBR> <WBR> <WBR> <WBR>对于很多人而言,彼得·林奇是一个没有“周末焦虑症”的“死多头”,股市调整对他而言只意味着廉价建仓的机会到了,他都不太像一个股市中人,因为他的心态是如此的平和,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WBR> <WBR> <WBR> <WBR>勤奋得令人惊讶 <WBR> <WBR> <WBR> <WBR>林奇非常勤奋,他每月走访公司40~50家,一年500~600家,林奇在1982年回答“什么是你成功的秘密”时说:”我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并阅读700份年度报告。”不管怎样,这个数量是够惊人的。林奇不仅调研美国的上市公司,而且还到海外去寻找好股票,他曾坦承:”除了约翰·坦普,我是第一个重仓持有国外股票的国内基金经理”。结婚20年,林奇只度过两个专门假期 <WBR> <WBR> <WBR> <WBR>林奇在位期间的一些数据让人惊讶— <WBR> <WBR> <WBR> <WBR>他一年的行程达10万英里,也就是一个工作日要走400英里。 <WBR> <WBR> <WBR> <WBR>早晨6:15他就乘车去办公室,晚上19:15才回家,路上一直都在阅读。 <WBR> <WBR> <WBR> <WBR>每天午餐他都跟一家公司洽谈。 <WBR> <WBR> <WBR> <WBR>他大约要听取200个经纪人的意见,通常一天他要接到数十个经纪人的电话,每10个电话中他大约要回一个,但一般只交谈90秒钟,并多次提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 <WBR> <WBR> <WBR> <WBR>他和他的研究助手每个月要对将近2000个公司调查一遍,假定每打一个电话5分钟,那么就需要每周花上40个小时。 <WBR> <WBR> <WBR> <WBR>与林奇相比,中国的基金经理们一定会汗颜。敢肯定,中国目前最勤勉的基金经理的工作强度顶多是林奇的1/3,而一般的经理也就是林奇的1/10左右,甚至更少。 <WBR> <WBR> <WBR> <WBR>1991年,就在他最颠峰的时刻,林奇却选择退休,离开共同基金的圈子。当时,他还是市场中最抢手的人物,而他的才能也是最受倚重的。彼得·林奇非常理智地发表了自己的离去演说:“这是我希望能够避免的结局······尽管我乐于从事这份工作,但是我同时也失去了呆在家里,看着孩子们成长的机会。孩子们长的真快,一周一个样。几乎每个周末都需要她们向我自我介绍,我才能认出她们来······我为孩子们做了成长记录簿,结果积了一大堆有纪念意义的记录,却没时间剪贴。” <WBR> <WBR> <WBR> <WBR>这就是彼得·林奇离开的理由,没有一点的做作和矫情。当然他也受够了每周工作80个小时的生活,于是,和其他伟大的投资人和交易商一样,彼得·林奇带着赚来的钱,干干脆脆的离了场。 <WBR> <WBR> <WBR> <WBR>现在,这个曾经的“股市传奇”人物就像任何一个平常的父亲一样,在家教导自己的小女儿,同时他也没有闲着,正积极地投入波士顿地区的天主教学校体制,到处募集资金,让清寒子弟也能接受私立学校的教育。 <WBR> <WBR> <WBR> <WBR>虽然他是亿万富翁,他让别人也成为了亿万富翁,但他却不是金钱的奴隶,而是主人。 <WBR> <WBR> <WBR> <WBR>成功秘诀 <WBR> <WBR> <WBR> <WBR>心态平和,稳中取胜。 <WBR> <WBR> <WBR> <WBR>纤毫小事中觅先机。 <WBR> <WBR> <WBR> <WBR>对大势与个股关系的看法: <WBR> <WBR> <WBR> <WBR>林奇认为赢输实际和市场的关系不大,股市不过是用来验证一下是否有人在做傻事的地方。不能依赖市场来带动手里的股票上扬。从不相信谁能预测市场。对林奇来说,投资只是赌博的一种,没有100%安全的投资工具。 <WBR> <WBR> <WBR> <WBR>名言及观念: <WBR> <WBR> <WBR> “不做研究就投资,和玩扑克牌不看牌面一样盲目。” 投资前三个问题:1、你有物业吗? 2、你有余钱投资吗? 3、你有赚钱能力吗?不少投资者选购股票的认真程度竟不如日常的消费购物,如果把购物时货比三家的认真用于选股,会节省更多的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