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face=楷体_GB2312> </FONT> 关于巴菲特家里有两个夫人的状况,直到2004年苏珊·巴菲特夫人因病去世才结束。在此之前,从1984年到2004年长达20年的岁月中,巴菲特家所有要寄出的卡片—感谢卡,圣诞卡,邀请函等等的签名都是“苏珊,华伦和阿斯特德敬上”。而阿斯特德·门克斯,在2006年经过短短15分钟的朴素婚礼之后,才终于冠上了“巴菲特”的姓氏。这段奇闻一直为巴菲特家族所讳言。不过,9月29日发行的《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就会给公众揭示一个最“官方”的说法。这本定价35美元,精装简装同时推出的传记,出版商班塔姆·德尔集团花了很大力气来推广,因为他们是花了720万美元的稿酬才得到此书在北美的出版权。看来如今金融业者的生存果然很艰辛,虽然名人富豪最怕公众八卦他们的私人生活,但“股神”巴菲特为了美钞还是卖掉了自己的隐私。 “股神”其实有一颗自卑的心 巴菲特的几十年生活中,都一直无法做好很多看似简单的事情。他不会自己去吃饭,不会享受,生活单调。 2008年的9月,全世界都充满凄风苦雨。自我感觉最良好的华尔街金融人士,不少都卷铺盖下岗了。美国政府在为救不救雷曼兄弟公司而头疼,过去最赚钱的世界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的“高盛”却要为50亿美元而向巴菲特感恩戴德。因为在他们濒临破产的边缘,巴菲特毫无征兆地砸了50亿美元拯救它。这不仅是救“高盛”也是救华尔街。巴菲特过去都是做投资能套取现金的保险业务,这次在金融业自信心大崩盘的时候,他居然涉足他最不擅长的风险投资—这个特能花钱的领域。“股神”巴菲特的踌躇满志,几乎溢于言表。 正是这个32岁时就已成为百万富翁的男人,在股市上所向披靡,谁能想象他内心深处有一个自卑的灵魂呢? 虽然在富庶的家庭长大,但小巴菲特却经常遭到完美主义者母亲的痛骂。现在看起来他的母亲性格里有太过偏执的因素,对任何事情稍微不合心意就会迁怒旁人。但这些伤害的字句,却深深烙在了巴菲特心里。即使他天分过人,上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商学院,后来还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男人,也没有办法改变从小就有的强烈的自卑感。他觉得他永远都是母亲口中那个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一无是处的男孩。 婚姻中的“背叛”情节 苏珊喜欢艺术,喜欢旧金山的氛围;而巴菲特是一辈子只生活在一个城市,吃一种汉堡,喝一种可乐的男人。 巴菲特家族和苏珊的家族是世交,他们结婚后养育了三个子女。虽然从1977年开始,苏珊离开位于奥马哈的家,搬到旧金山住,而巴菲特此后就一直和阿斯特德生活在一起,但他和苏珊一直没有离婚。苏珊生前一直是巴菲特的公司的主要控股人,拥有34478股股票,占公司总股票量的百分之二。他们不住在一起,却相敬如宾。苏珊会陪同巴菲特参加各种官方活动,一如继往地关心他的生活和内心。而大家对他们婚姻中的三角关系一直都是持默认态度,他们的儿女也一直都尊敬这三个老人之间的感情。 已故的巴菲特的前妻苏珊,是一个自由奔放的人。早在1967年,苏珊和巴菲特的身家已近千万,但她的工作却是在当地最高级的酒店做晚间驻唱歌手。苏珊一点都不觉得自己的身份做这样的工作有点儿丢人现眼,因为她喜欢唱歌。巴菲特过去一直说,苏珊是一个喜欢自由的人,她自己一个人住也好,就可以随时出去旅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必受家庭的束缚。苏珊自己也笑言自己是个老吉普赛人,需要不停地流浪。 大有来头的作者 她为了这本书前后准备了10年,累计与巴菲特在一起待了2000个小时,录制成300小时的访谈。 其实这本传记的作者也大有来头,爱丽丝·施罗德当年在华尔街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她历任安永、摩根士丹利的保险分析师,在业内有极佳口碑。施罗德初次见巴菲特是上世纪90年代末,那时她在潘恩韦伯任分析师,负责分析巴菲特公司的业务。在受邀为巴菲特写自传之后,施罗德辞职专心写作。她为了这本书前后准备了10年,累计与巴菲特在一起待了2000个小时,录制成300小时的访谈。正是这种专业的态度,才能赢得了巴菲特的官方授权,而且,巴菲特还给她提供了确认两人合作关系的信件,由此,施罗德得以采访到包括苏珊和阿斯特德在内的巴菲特身边所有重要的人。对于施罗德的工作,巴菲特也非常满意,他曾经对施罗德说:“我们这次来点不同的,爱丽丝,不要恭维。” 爱丽丝确实来了点不同的。在揭开巴菲特很多疮疤之后,她还因为有权使用巴菲特的私人档案室,得到了很多巴菲特关于投资方面的文件、信件和个人感兴趣的资料。书中对这些资料的公开,更权威地向人们揭示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但在经济信心大打折扣的2008年秋天,这本书的出版实在让人感慨万千。像巴菲特这样的人,有本事累积到百亿财富,却无法留住妻子的心。而本书的作者施罗德,虽然已经是华尔街的精英分子,却放弃高额年薪专心写作。金钱、物质到底能不能使人满足呢?或许在股票市场上一掷千金的快感,其实永远都比不上巴菲特手中一罐樱桃味可乐的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