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也许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者。而本杰明格雷厄姆恰恰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投资学老师。可以想象格雷厄姆对巴菲特投资理念的形成起了多么巨大的作用。虽然巴菲特的成功是如此的明显,他在投资界的地位是如此的显赫,巴菲特却没有馔写过一本专门的投资学著作。谈到他的投资哲学时,沃伦?巴菲特谦虚地把它说成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雪。他的理论的确是这两个人的综合体。 巴菲特非常强调企业的质量,这和菲利普费雪如出一辙。他非常看重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并把它作为投资的基础。巴菲特也认为企业利润的增长而不是企业的净资产才是投资成功的关键。他对股票的持有期长的超乎人们的想象,当然他得到的回报也大得惊人。不过,和他的老师一样,巴菲特也对价格非常敏感。他总是力图找到最便宜的交易。给他带来最多利润的股票在他购买时,无一例外都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华盛顿邮报是他在美国1973年的大恐慌中买入的,GEICO保险是在GEICO由于经营失误濒临破产时买入的,巴菲特在美国捷运面临色拉油丑闻而面临起诉时又成为了它的购买者。不过巴菲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模仿者。他对企业价值的判断有自己独到的观点。 简单地说,巴菲特非常关注企业特许经营权的价值。他希望自己购买的企业拥有出色的长期竞争优势。而这种竞争优势建立在别的企业无法模仿,或无法完全模仿的基础上。这些特许经营权包括:著名的品牌,在一个地区的垄断,或者是永久的低成本优势。具有这些特性的公司可以用很少的固定资产再投入创造出大量的现金,而如果管理层会妥善使用这些利润,把它们合理地再投入,公司就可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中。而股东也将从企业的发展中得益。而那些没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则需要在竞争的泥沼里挣扎。不停地更新设备,扩大产量,以维持低成本;不断加大广告和研发投入以开发新产品;必要时甚至使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价格战来扩大市场分额。但每一个竞争对手也都在这么做,其结果就象看球赛时每个人都掂起了脚,依然是谁也不能多看到任何东西。 在巴菲特的价值体系中,有四类企业。最好的企业是那些大型的有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其次是小的但有特许经营权的企业,排在这之后的是大的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企业,最后是小的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企业。显然,第四种企业几乎是无法生存的,长期持有这样公司的股票结果将很悲惨。而那些大型的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企业可能会获得发展,也可能不会。它们的进步需要强大的管理层和经营艺术,需要和对手展开激烈的争夺。每一个错误的决定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而前两种企业就好得多,即使他们犯些错误也不会导致致命的结果,而且这些企业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发展壮大。可以看出,巴菲特实际上是在用特许经营权来保护企业的长期成长。就象他的老师格雷厄姆一样,他也爱好“精确性”,不过他喜爱的是费雪提倡的“精确的成长”。最后,我们来谈谈巴菲特投资理念中的缺陷。他的投资方法从很多角度看都是十分完美的,但在美国近8年的这轮空前牛市中巴菲特却鲜有收获。揪其原因在于,这轮空前牛市的领涨股都是高科技公司,而巴菲特从不投资于这样的股票。他认为,任何一个高科技企业都很难说自己有区别于其它公司的产品,而价格战和技术替代的可能又始终威胁着高科技公司的生存。由于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很难找到“长期的有保障的成长”。不过我们应该看到,特许经营的优势并不局限于品牌和地域性的垄断。其实,某一领域具有领导地位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也是一种广义上的特许经营权。这里最好的例子就是微软公司。这个高科技企业中的巨无霸,通过其对个人PC操作系统的控制而完全具备了巴菲特期望的特许经营优势。任何个人PC软件都必须安装在操作系统中才能运行,而目前windows是绝大多数PC采用的操作系统。控制了用户这个宝贵的财富,微软的office几乎处于没有竞争对手的状态。其它高科技企业如思科系统和甲骨文也都有类似的特质,它们分别在路由器和数据库领域建立了自己强大的技术优势。值得敬佩的是,从最新的投资组合看,巴菲特已经购买了一些微软公司的股票。他是否会对自己的投资策略做出调整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