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迷的市场往往都是谣言盛产的地方。上周,中信银行与巴菲特的绯闻成为资本市场最具传播力的消息,但记者多方求证,均未证实。那么,谁是巴菲特在中国的“绯闻女友”? 绯闻主角 “我们都是从网上看到的消息,以前听都没听说过。”中信银行宣传处负责人在征询了公司可能了解该信息的人士后对记者表示,公司目前并未获得有关信息,巴菲特有意入股的消息仅仅只是传言。 “该消息公司已经有过澄清了,并不存在传言所述情况。”而8月28日中信银行董事会办公室有关人士也对此表示。 本报记者了解,事实上,在巴菲特的一席话出来后,最先认为是中信银行的是一位名叫“潘大”的财经人士,而媒体最初报道爆出巴菲特看重的是中信银行时,也仅仅是引用了潘大在其网上的一篇分析文章所得出的结论。而究竟谁是潘大?又是一个谜。 某曾经持有中信银行的机构人士则认为,按照巴菲特的5亿元价格和中信银行近期股价计算,其大约能购买到6亿股中信银行,而这仅仅只占到中信银行总股本的1.5%。对于一向投资阔绰的巴老来说,控股往往都是其必然选择(除了中石油太大盘了没有办法),这样计算他未免太过小气。 而另外有私募人士对记者表示,按照逻辑,巴菲特可以直接买入中信银行H股,就不会存在所谓的“政策障碍”了,而且中信银行的港股价格目前比A股价格低,两地股份同股同权,精明的巴菲特不会专挑贵的买。 某国有银行人士也认为不会是中信银行,“国际上衡量银行的价格通行的是PB,而不是国内通常所说的PE,银行是经营货币的单位,风险很大,适合用净资产的办法计算,中信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一般,即使买,也不会在这个时间,在二级市场上买,银行股的价格一般都还在大盘2700点左右的位置上,并不便宜,按照巴老的风格,是要求绝对买在安全线之下的;直接在大宗交易平台买大小非的打折价不好吗。”但该人士强调,垄断优势的日常消费品公司、金融、媒体也的确在他的视野范围之内。 到底是谁? 而最近在业界,猜测的对象已经数度扩容,从中国人寿、万科地产甚至到了尚未上市的中金公司等,但是,谜底看来可能只有巴菲特自己才能解开了。 关于中国人寿的猜测,中国人寿高层日前在港的业绩说明会已经直接否认了与巴菲特接触的传言,虽然传言并未结束。 “万科依然是行业龙头,监管层对投资房地产企业依然有些限制,虽然国内投资者目前并不看好,但别人的恐惧意味着巴菲特贪婪的开始。”一些投资者中,这样的传言开始迅速蔓延。不过,很快有业内人士就以巴菲特不喜欢投资会分红和有股权激励的公司的理由而推翻了万科的可能性。 人们也想到尚未上市的中金公司,目前,中金公司股东摩根士丹利正准备出售其手中的股权,但是,分析人士认为从交易价格上来看却并不吻合。 绯闻行情 8月26日,中信银行早盘低开高走,10点5分涨停,并带动银行股整体上扬,几乎令岌岌可危的大盘翻红。而从传言开始流传的几个交易日来看,其股价明显强于大势,成交量也创出了近7个月的新高。而事实上,中信银行的股价表现从去年8月份开始持续下降,鲜有连续大涨的时候。 对不少机构而言,这是一个绝好的出货机会。8月26日的交易数据显示,众多基金已经和 QFII已经趁乱大量出货了。TOPVIEW数据显示,在当日卖出量最大的前六个交易席位席位中,有四个是基金公司,合计卖出了约2500万元,而另有一个QFII席位也卖出了近千万元,名列当日卖出量次席。而买入者则以游资和私募为主。 而在传言逐渐被证实为传言后,中信银行的短炒行情也趋于结束,8月28日,中信银行冲高回落,收盘时小幅下跌,没有传言助推,让不少追高的游资和私募面临着巨大的下跌风险。 事实上,在国内机构的眼里,中信银行还并不是行业内最为值得“宠信”的对象。中金公司此前的研究报告对中信银行A股维持“中性”的投资评级。海通证券则认为2009年以后增速将在20%以内。长期而言,仍看好公司的规模较快增长。广发证券认为,中信银行公司的净息差可能达到最高点,贷款重新定价高峰已过,且存款呈现出定期化趋势,下半年息差扩大的空间极为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