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里始终走在上升趋势中的股票只有大约60只,而其中近40只属于消费类行业 <SPAN id=AD3> 追寻衣食住行里的牛股踪迹 成 之 “世界上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总是在猜测那些基金、QFII将会买什么股票,而往往事后才恍然大悟,那些所谓的核心资产就在我们身边,或许就是你平日里青睐的品牌、或许就是你的某个亲戚朋友供职的单位、甚至可能就是你每天上下班都会路过的那个不起眼的公司。 <SPAN id=AD6> ———摘自田刚《身边的投资机会》 在田刚的这篇文章里面还举了一个很经典的例子:被人称为“市盈率鼻祖”的美国价值派投资大师约翰·奈夫,在分析一家名为“布林顿外套”的折扣连锁公司的股票时,让妻子和女儿作实地调查,意外的是母女俩竟然一次买回了三件外套,并称赞那家公司的商品物美价廉。听了她们的讲述后,约翰·奈夫果断买下了50万股该公司的股票,日后这些股票大涨,让他狠狠赚了一笔。 投资大师的经验,或许只能给我们一个故事般的个案认识,数据更能说明问题。遍翻深沪两市目前正常交易的1500多只A股的K线图,以股价不破60周均线、最大调整幅度不超过50%为标准,可以发现在这3年里始终走在上升趋势中的股票只有大约60只,而其中近40只属于消费类行业,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医药、资讯服务等密切相关。其中,涉及吃的有9只,如隆平高科、登海种业、张裕A、南宁糖业等;涉及穿的有5只,如七匹狼、报喜鸟等;涉及医药的最多,达到12只,如科华生物、双鹭药业等;涉及资讯服务的也有4只,如用友软件、石基信息等。在牛市里,这些股票被披上人口红利、消费升级等光环,获得了投资者的狂热追捧;而到了熊市里,它们则被加诸抵抗通胀的防御性概念,又能得到投资者的普遍认同。牛市里涨的多、熊市里跌的少,这应该是多数投资者心目中好股票的典型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