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7.95pt; mso-char-indent-count: 1.71">彼得·林奇<SPAN >, 人称最富传奇色彩的基金经理。他广为流传的传奇故事之一<SPAN >, 就是他的高换手率。他在出任富达基金公司麦哲伦基金经理的最初<SPAN >4 年里<SPAN >, 头一年的换手率是<SPAN >343%, 随后<SPAN >3 年则是<SPAN >300%-- 麦哲伦基金就像在林奇手里旋转的万花筒千变万化<SPAN >, 令旁观者眼花缭乱。<SPAN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o:p></o: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7.95pt; mso-char-indent-count: 1.71"><SPAN ><o:p> </o: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7.95pt; mso-char-indent-count: 1.71">麦哲伦基金创立于<SPAN >1963 年<SPAN >, 原名富达国际基金<SPAN >(FidelityInternationalFund),1965 年<SPAN >3 月更名为麦哲伦基金。当时<SPAN >, 彼得·林奇还是波士顿大学的一个学生<SPAN >, 周末当高尔夫球童勤工俭学。<SPAN >1972 年他加入富达公司成为证券分析师<SPAN >, 关注纺织业、金属行业、化工业等公司的股票<SPAN >, 正碰上<SPAN >1972-1974 年美国股市的大崩盘。这次大崩盘是美国自<SPAN >1929 年股灾以来最大的一次<SPAN >, 麦哲伦基金深受其害<SPAN >,1966 年其基金额是<SPAN >2000 万<SPAN >, 到了<SPAN >1976 年减少到<SPAN >600 万。因此<SPAN >, 公司不得不在<SPAN >1976 年将其与旗下的另一个基金埃塞克斯基金<SPAN >(Essex, 基金额<SPAN >1200 万<SPAN >) 合二为一。当然<SPAN >, 合并也给了彼得·林奇一次机会。他<SPAN >1974 年升任富达公司研究部经理<SPAN >, 投资委员会成员。<SPAN >1977 年更被任命为麦哲伦基金经理。<SPAN ><o:p></o: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7.95pt; mso-char-indent-count: 1.71"><SPAN ><o:p> </o: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7.95pt; mso-char-indent-count: 1.71">上任伊始<SPAN >, 彼得·林奇就忙于换股<SPAN >-- 他不仅要将自己选择的股票替换前任的股票<SPAN >, 还要将股票变现偿付投资者的赎回要求。这就是他的高换手率的由来。在熊市里共同基金被人们所抛弃<SPAN >, 麦哲伦基金被迫自<SPAN >1977 年到<SPAN >1981 年连续<SPAN >4 年对新客户封闭<SPAN >, 同时基金单位被严重赎回<SPAN >, 约缩水三分之一。彼得·林奇临危受命<SPAN >, 高换手率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当然<SPAN >, 这还取决于彼得·林奇的进攻性策略<SPAN >, 用他的话来说<SPAN >: 要不断地寻找更好的股票来换掉我已经选中的股票。<SPAN ><o:p></o: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7.95pt; mso-char-indent-count: 1.71"><SPAN ><o:p> </o: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7.95pt; mso-char-indent-count: 1.71">在<SPAN >1978 年的基金年报里<SPAN >, 彼得·林奇主张<SPAN >: 减少持有汽车工业、飞机制造业、铁路、公用事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和能源工业的股票<SPAN >, 增加金融机构、广播公司、娱乐业、保险业、银行金融业、消费品工业、宾馆行业和租赁业的股票。在<SPAN >1979 年的基金年报里<SPAN >, 彼得·林奇则提到了他所特别关注的<SPAN >5 大类别公司<SPAN >: 中小成长型公司;前景正在改善的公司;处于低谷的周期性的公司;高收益和红利不断增长的公司;那些被市场所忽视或资产价值被低估的公司。好在麦哲伦基金是资本增值基金<SPAN >, 有权购买任何资产<SPAN >, 让彼德·林奇有了充分施展的余地。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7.95pt; mso-char-indent-count: 1.71">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7.95pt; mso-char-indent-count: 1.71">高换手率也给他留下许多遗憾<SPAN >, 不少股票在他卖出后走势强劲<SPAN >, 取而代之的新股票却不尽如人意<SPAN >, 以至他经常自嘲拔掉鲜花<SPAN >, 浇灌杂草。不料他的这句话竟成了名言<SPAN >, 以至有天晚上居然接到巴菲特的电话<SPAN >, 请求允许他在给股东的年报中引用这句话。可见<SPAN >, 巴菲特对此也深有同感。像电影一样<SPAN >, 买卖股票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SPAN ><o:p></o: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7.95pt; mso-char-indent-count: 1.71"><SPAN ><o:p> </o: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7.95pt; mso-char-indent-count: 1.71">这<SPAN >4 年的封闭期对于彼得·林奇不啻一种严格的训练<SPAN >, 他被迫熟悉各行各业<SPAN >, 了解导致每一个公司或行业盛衰的种种因素。在人称共同基金之都的波士顿<SPAN >, 他每年访问几十家公司总部<SPAN >, 在地区性投资会上了解几十家公司<SPAN >, 邀请<SPAN >200 家公司来富达共进午餐<SPAN >, 举行各种座谈<SPAN >, 形成了每月至少和每一个主要行业集团的代表人物交谈一次的惯例。而他自认最重要的收获<SPAN >, 是懂得了自己做研究的价值。<SPAN ><o:p></o: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7.95pt; mso-char-indent-count: 1.71"><SPAN ><o:p> </o: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7.95pt; mso-char-indent-count: 1.71">功夫不负有心人<SPAN >, 彼得·林奇取得了骄人的业绩<SPAN >, 尽管基金被赎回了三分之一<SPAN >, 基金额却跃升到<SPAN >5000 万。<SPAN >1981 年<SPAN >, 麦哲伦基金与塞拉姆基金<SPAN >(SalemFund, 原道氏理论基金<SPAN >--DowTheoryFund) 重新开始向公众公开发行。 <SPAN ><o:p></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