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摘要:澳洲学者麦克第亚(Mark Tier)研究巴菲特与索罗斯彼此的投资习惯异同,发觉“对价值一美元的东西,巴菲特想用40或50美分买下,而索罗斯却愿意支付1美元或更多,只要他认为将来的变化会把手上购得的东西的价格推高到2或3美元。”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FONT face=宋体> 投资究竟是放长线钓大鱼的平常心应对,还是火中取炭的眼尖手利?巴菲特和索罗斯对此有着全然不同的逻辑。谁更适合中国现阶段投资人?是像巴菲特那样,选择良好公司以合适价格购买股票,耐心等待股价上涨,还是像索罗斯那样,利用市场高度波动性进行短线操作,不停寻找新的猎物获利。所以,巴菲特属基本面派;索罗斯属超技术派。<SPAN> </FONT> <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FONT face=宋体> 澳洲学者麦克第亚(<SPAN>Mark Tier )研究巴菲特与索罗斯彼此的投资习惯异同,发觉“对价值一美元的东西,巴菲特想用<SPAN>40 或<SPAN>50 美分买下,而索罗斯却愿意支付<SPAN>1 美元或更多,只要他认为将来的变化会把手上购得的东西的价格推高到<SPAN>2 或<SPAN>3 美元。”<SPAN> </FONT> <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FONT face=宋体> 麦克第亚认为,他们二人之间的共同点在于:<SPAN> </FONT> <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FONT face=宋体> 一、巴菲特与索罗斯都认为“市场总是错的”,并利用它的出错获利;<SPAN> </FONT> <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FONT face=宋体> 二、巴菲特与索罗斯都是从小在西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水缸里泡大的;<SPAN> </FONT> <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COLOR: black"><FONT face=宋体> 三、“以模糊手段对付市场的模糊现象”也是他们俩的拿手好戏。巴菲特的导师是这样买股票的:“如果它们的价格是真正价值的三分二或更低,考虑买进”。而头上长着反骨的索罗斯对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不屑一顾。他抛弃了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均衡概念,也不相信存在一个精确的价值概念。其实索罗斯是支持一种模糊的价值,只不过把心理因素的作用大大强化。正循环在不断进行,泡沫不断膨胀,或者价格不断跌落,当某些人意识到这些价格已经荒唐的低或者高,随着点位慢慢变得极端,这些对市场“正确”的认识将更多为公众接受,扩散成为主导意识。在某个时点,这种正循环<SPAN>( 向上或者向下<SPAN>) 的力量到了头,雪崩便开始了,另一个方向的正循环开始。 </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