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之声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股票之声 首页 名人堂 巴菲特 查看内容

当“股神”巴菲特遭遇“熊市”

2011-5-12 08:0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40| 评论: 0|原作者: 摘|来自: 巴菲特

<FONT color=#000000>对于巴菲特这样的价值投资者而言,熊市一点儿也不值得害怕。首先,300年的资本市场发展<!--ADV_CONTENT-->历程已然证明,熊市不会持续到永远。其次,一旦选定并购买一只股票,他得到的不是一纸凭证,而是企业的一部分。如果发生了什么大的灾难,生命都将毁灭,谁还来得及为失去财富而忧虑呢? 巴菲特所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既是一群其他公司的股东,更有成千上万散布在全球各地的股东。在1983年面向股东发言时,巴菲特说:他本人从未把单一年度的数字表现看得太认真,毕竟没有什么道理要把企业反映盈余的期间与地球绕行太阳公转的周期划上等号。反倒是,他建议至少以5年为一周期来评断企业整体的表现,若5年平均利得要比美国企业平均来得差时,便要开始注意了。投资者应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不是股票市场的短期前景。 在下一轮股市暴跌时,请读者务必记住巴菲特这位睿智老人的告诫:“当你购买股票的时候,要记住你正在购买公司资产的一部分,并且想去分享它的财富。不要相信投资就是股权证书不断易手的观点。”既然是购买公司的资产,那就和购买猪肉没什么两样了,价格跌得越厉害,对投资者越有利。因为价格越低,同样价值的东西就变得越便宜。 巴菲特的忠告 </FONT><FONT color=#000000> 1.千万别亏本 无论是1969年的离场还是1987年的减仓,在采取这些行动之前,巴菲特并没有100%的把握股市一定会跌,至少在短期之内不一定会跌。然而正是保本意识促使巴菲特谨慎地选择了离场或减仓。在那些熊市来临前的日子,一定有很多的投资者像巴菲特一样嗅到了危机来临的味道,然而他们却没有果断离场,因为他们没有把保本作为第一原则。在这些投资者心里,赚取更大的收益才是第一原则。他们总是陶醉在股市会不断上涨的幻觉中无法自拔,这就是他们与巴菲特的区别。 </FONT><FONT color=#000000> 2.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巴菲特并不是仅仅把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作为一家纺织企业来经营,而是以它为自己的投资平台。纺织企业要投资厂房和设施,资金量需求很大。 巴菲特一直想解决这个问题,他瞄上了奥马哈的一家保险公司:国家保险公司。 1967年,巴菲特以860万美元购入了国家保险公司以及另一家保险公司——火灾及海运保险公司的全部流通股。纺织企业是很消耗现金的,而保险公司能产生现金,债务可以在将来偿付。所以,保险公司的保费能够补偿纺织企业的支出,巴菲特还可以拿补偿后的剩余去投资基金,获得投资收益。巴菲特收购保险公司的意义非常重大,国家保险公司是巴菲特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FONT><FONT color=#000000> 3.微软再便宜也不买 技术发展太快了,巴菲特无法准确预测网络科技公司的发展前景,他不能投资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巴菲特告诉盖茨,既然他都不能确定微软的未来,他更不能投资自己看不懂的股票,所以他的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不能购买微软的股票。连最出色的生意人所经营的最为强大的网络公司都不能够受巴菲特青睐,其他的网络科技公司更是可想而知。在整整5年中,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竟然连一股网络股都没有购入。 </FONT>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熊”市中“雄”起 </FONT> <FONT color=#000000> </FONT><FONT color=#000000> 1.熊市中的并购机会 1977~1981年,美国经济陷入了滞胀,股市也徘徊不前。在这几年中,趁着市场的低迷,巴菲特花费4750万美元购入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大部分股份。从1977年起,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就成为巴菲特投资组合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 许多人都以为巴菲特只买保险和大众消费类企业的股票。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巴菲特就一直在购买银行股。一般而言,银行类企业的确是值得投资的宝藏。 2.搏击次级债风波 美国最近的次级债风波,使整个金融机构乱成一锅粥。在普通投资者六神无主的情况下,巴菲特却气定神闲,因为他在市场动荡时看得更远,趁普通投资者退避三舍时,他考虑的却是如何在市场动荡中渔利。 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投资策略明显贯彻了他的这一思路。美国证交会(SEC)披露,该公司二季度大量增持美国金融股,这在大多数市场人士看来是逆市场趋势之举。 </FONT><FONT color=#000000> 3.熊市中的套利机会 提起巴菲特,人们总是联系到巴菲特的长期持有理念。其实,巴菲特也经常进行短期炒作。在1985年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年报中,巴菲特有这样一句原话:“当我们的钱比想法多的时候,我们有时会进入套利领域。”所谓套利就是买入一只股票并不打算长期持有,而仅仅是等着有人出更高的价格接手。 在纽约证交所有一只叫DOV的股票,这是一家重工业企业,由于和终端消费品距离很远,不仅普通的中国人不了解它,甚至连美国的专业投资者对它也知之甚少。但它没有逃出巴菲特这个老猎人的眼睛。 整个20世纪90年代,这家公司的内部经营非常良好,并通过一系列的收购扩张了其收益和利润。但从2001年起,整个行业进入萧条状态,股价上不去,并于2002年开始股价不断下跌,到2003年初股价才见底。巴菲特从2001年l季度开始悄无声息地建仓,并在此后的两年内一路小跑前进,持续增加买入量。 因为巴菲特从DOV多年持续增长和盈利纪录上嗅出,一旦萧条期过去,股价将会回升。果然,到2003年底,巴菲特开始卖出这家公司的股票时,股价涨到了历史最高点。 这里要特别提醒读者在操作中千万别对号入座,以“股神也炒短期”作为自己做短线操作的依据,巴菲特进行套利操作也是无奈之举。 </FONT>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2024年5月31日最新敬告:文明发帖】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票之声 ( 京ICP备09051785号 )

GMT+8, 2025-7-9 07:23 , Processed in 0.05849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