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在《战胜华尔街》一书中回顾了他主掌麦哲伦基金时的经历。林奇告诉我们,基金经理活在标准之中,这个标准也许是华尔街同行、标普500指数,也许就是他们自己。"比较"是所有基金经理的职业宿命。投资者则不必忍受这种压力,他们是基金评价的天然主导者。 主导者手握三个标准。一是"业绩比较基准"。这是一个基本指标,通常由广受认可的指数构成,如中国的上证A股指数、沪深300指数等。有时候基金公司会采用多个指数进行复合来作为业绩基准。如果主动型基金跑不赢基准,那么投资者不如干脆购买复制业绩基准的被动型基金,否则有机会成本的损失。 跑赢基准是一个基本要求,但市场上同类基金往往很多,业绩竞争时常发生于基准之上。2006年,上证A股涨幅131%,而年度净值增长率超过此数字的主动型股票基金竟有20只,易方达策略成长、积极成长更是都超过150%。不甘于只达到基准水平的基金经理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可能--与同行的业绩表现作比较,好中选优。这是第二个标准。 最后一个标准来自于投资者--希望从投资中获得什么。预期回报尽管较主观,却是影响投资心态的主要因素。投资者不应仅从预期收益的角度来选择基金,首先要考虑风险承受能力,它决定我们买何种基金、买多少。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动用前两个标准来做具体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