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认为,房利美正是最后说的这一类股票。 留意美国经济的人,应该知道房利美这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它于1938年由美国国会创建并获得政府信用支持,后来在60年代初实现私有化,其主要职能是购买抵押贷款资产,然后将基金打包成债券出售给投资者。2004年,房利美爆发会计财务丑闻,2005年4月初,老谋深算的格林斯潘一改过去模棱两可的态度,坚决要求限制房利美和另一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的规模,因为两家公司的规模已接近全国住房贷款的1/4,而它们却在利率和提前偿付方面存在重大风险。 这已不是房利美第一次面临危机了。20世纪70年代,房利美的经营模式是“短借长贷”,以较低的利率借入资金,用这些钱买入高利贷的长期按揭贷款,赚取利差受益。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短期利率跃升至18%~20%,但公司在70年代购买的长期借款利率为8%~10%,利差收益反而为负值,于是股价从1974年的每股9美元跌到1981年的每股2美元,并传言即将破产。也就在这时,房利美结束了“短借长贷”的行为,采用了包装抵押贷款,创造了一种“按揭支持证券”然后卖掉的盈利模式。 这样,当时的房利美从中获得了很高的佣金收入,并把利率风险转嫁给了新的买主。 林奇投资房利美的过程十分曲折。他1997年在每股5美元时建立了头笔仓位,但很快就抛掉它,只赚了一点钱。1981年房利美的股价跌到了2美元,1982年投资市场因公司领导人和经营模式的变革,股价从每股2美元反弹到每股9美元,这是典型的周期性股票走势。1983年,房利美真正开始盈利,股价却如一潭死水。1984年底,房利美占麦哲伦基金总资产的0.37%,而股价却跌了一半,从每股9美元跌至每股4美元。1985年,林奇觉得房利美的历史负担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增仓至2%,房利美成为进入麦哲伦基金持仓前十位的股票,而房利美的股价也已从每股4美元反弹到每股9美元。1986年,林奇将房利美持仓量收缩到1.8%,而房利美股价又从每股8美元涨至每股12美元,公司盈利也从去年的每股0.52美元提升至每股1.44美元。 1987年,房利美股价震动颇大,这也和当年的股灾有关,股价从每股12美元上升到每股16美元,后又跌到每股12美元,再回到每股16美元,最后在10月份的大暴跌中跌至每股8美元。这时麦哲伦基金持有2%~2.3%的仓位。 1988年,林奇将房利美增加到基金总资产的3%,而公司每股盈利已达2.14美元。 1989年,林奇发现巴菲特也持有220万股房利美股票,便在年底加仓房利美至基金资产的5%,这又是重仓股的最高限额。这一年,公司股价终于从每股16美元涨到每股42美元。1990年,房利美因海湾战争影响,股价从每股42美元跌至每股24美元,后又涨到每股38美元。到1991年林奇离开麦哲伦之后,后任经理萧规曹随,仍保持该股票的头号持有仓位,房利美股价则从每股38美元涨到了每股60美元。 由于富达公司旗下的其他基金也同样重仓持有房利美股票,结果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它们获得了超过10亿美元的利润。这在金融史上都是破纪录的事。 面对今天凄风苦雨中的房利美,林奇会再度出手吗?我们不清楚,可是,从当年林奇投资房利美的经历来看,他能获得这样的成功绝非偶然,因为这时,林奇从活跃的兔子变成了耐心的乌龟。 确实,林奇对投资房利美的描述让人想起了另一位著名的基金经理和价值投资大师约翰·奈夫的经典故事。从资历来看,约翰·奈夫是林奇的前辈,他在1964年便执掌威灵顿公司旗下的温莎基金,一直到1995年退休,而一直到1983年,林奇的目标便是赶超这只全美第一的温莎基金。奈夫比林奇做基金经理早了13年,却晚离开4年。在30余年的投资生涯中,他的投资业绩的每年平均值都超过市场报酬率3%以上。从复利效果看,每年3%,只要24年,原本的投资便会倍增。如果投资人在1964年投资1美元,那么到奈夫退休时已是55.46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