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举了20世纪70年代初的大热门股宝丽来的例子,它在1973年一年内就损失了90%的市值。宝丽来是家大公司,流动性很好,谁都有把握在短时间内出售大量股票,而且它下跌了3年,任何人都有机会离场,但为什么最后还是有几个专业投资人士没有离场呢?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汽车股露出败象,所以1987年,林奇减少了汽车股的仓位,到了1991年,汽车股票从它们前期高点下落50%之多。由于中国汽车股在2003年和2004年也经历了大喜大悲,林奇的这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 看好中国汽车股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它也会重复中国彩电业在90年代中期的故事,产品持续产畅两旺,在中国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如果我们仔细琢磨林奇下面的一番话,可能犯的错误会小些: 经常被误认为是蓝筹股的汽车类上市公司是典型的周期性股票。买入一家汽车类股票并把它捂在手里25年,就像是飞跃阿尔卑斯山一样,你可能会从中获得收益,但无法像登山者那样享受到全部上山下山的乐趣。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汽车股不是消费类股票,不是家电股,它是典型的周期性股票。 由于2003年和2004年也是中国周期性股票大行其道而又因宏观调控分崩离析的阶段,所以,我们对刚刚过去的经历并不陌生。又由于中国主流投资界的“国际化估值”理论对市盈率异常重视,因此普遍的观点都认为低于市盈率的周期性股票很安全。事实上,周期性股票的市盈率并非越低越好。林奇对此深有体会:当一家周期性公司的市盈率很低时,那常常是一个繁荣期到头的信号。迟钝的投资者仍然抱着他们的周期性股票,以为行业依然景气,公司仍然保持高收益,但这一切转瞬即变。精明的投资者已经在抛售这些股票,以避免大祸。 当一大群人开始抛售某只股票时,价格只可能往一个方向走。股价一下降,市盈率也随之下降,使这些周期性股票看起来比以前更有吸引力,但这只是一种将让你付出昂贵代价的错觉。不久,经济就会陷入停滞,周期性公司的收益会出现惊人的下降。在更多的投资者急于脱手股票时,股价将急转直下。在市盈率很低的时候买入收益已经增长了好几年的周期性股票,是短期内亏损你一半资产的有效办法。 林奇的最后一句话道出了许多投资周期性股票的中国人近一年来也在面对的处境。 相反,高市盈率对周期性股票未必是坏消息,通常这意味着企业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不久其经营情况就会改善,收益会超过分析人员的预期,基金经理将急切地开始买入这只股票。这样,股价就会上升。 由于周期性股票一旦启动便会涨个不停,所以大家都跃跃欲试。可是根据林奇的经验,也因为周期性股票的实质是预期游戏,要从它们身上赚钱倍加困难,”最大的危险就在于买得太早,等不及上涨又去抛掉”。林奇认为自己投资周期性股票的成绩是中等偏上。 在这一点上,投资周期性股票类似在“赌”大势反转,寻找大底同样充满着艰难和挑战。不过,区别在于,如果你是铜、铝、钢铁、汽车或造纸之类周期性行业中的“内部人”,那么是可以一试这类股票的,而能找到大底并行动的人则是凤毛麟角。 慧眼识股的高手 林奇时代的麦哲伦基金的另一只重仓股房利美也值得一述。 不同股票有不同的买法。有些股票是因为“没什么其他股票好买了,买点这个”;有些是“可能这股票有潜力”,也买了;还有些股票是“现在买入过两天抛出”;有些股票则是“替丈母娘买点“的,还有人“替丈母娘,叔叔、伯伯和外甥侄女们买的”,有的是“卖了房子买进股票”,甚至“把房子游艇全卖了,就是要买这只股”;最厉害的是“房子游艇全卖了还不算,要叫丈母娘,叔叔、伯伯、和外甥侄女们也跟着卖,然后拿了钱去买这只股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