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class=yqin action=http://www.iask.com/n method=post> 最早阅读彼得·林奇的著作还是十几年前的事,当时我对这位美国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经理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强调日常生活经验有助于股票投资,比如,你可以通过对家门口百货店或餐饮店业务兴旺与否的观察,来选择这家公司的股票。对大多数无缘调研上市公司又重视基本面的投资者来说,这可是个福音。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又重读了几本林奇自己写的以及别人写他的书,发现了许多过去没有注意的地方。 勤奋得令人惊讶 林奇非常勤奋,他每月走访公司40~50家,一年500~600家,当然这是《新金融大亨》的作者约翰·雷恩观测到的结果。在《战胜华尔街》一书中写到,林奇在1982年回答电视台主持人的问题“什么是你成功的秘密”时说:”我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并阅读700份年度报告。”不管怎样,这个数量是够惊人的。林奇不仅调研美国的上市公司,而且还到海外去寻找好股票,他曾坦承:”除了约翰·坦普,我是第一个重仓持有国外股票的国内基金经理”。在1985年9月中旬的一次国际调研活动中,林奇花了3周时间调研了23家上市公司,收获颇大。他在瑞典去了该国最大的公司沃尔沃,而瑞典唯一的一个研究沃尔沃汽车的分析员竟然没有去过该公司。当时,沃尔沃的股价是每股4美元,而沃尔沃每股现金已高达4美元。林奇的妻子卡罗琳也到了欧洲,但他俩却不能同去威尼斯,因为在那儿林奇找不到一家值得拜访的上市公司。林奇的痴迷劲可想而知。 结婚20年,林奇只度过两个专门假期,他曾对约翰·雷恩回忆自己是如何度假的:”我去日本,花了五天的时间考察公司,在香港见到卡罗琳,于是我们在中国逗留了大约两三天,然后我考察曼谷的公司,又在曼谷观光,接着我飞往英格兰,在那里用了三四天考察公司。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卡罗琳肯定不会认为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也许他们有契约吧,1990年年中,林奇告别了麦哲伦基金,解甲归田了。 林奇在位期间的一些数据让人惊讶— 他一年的行程达10万英里,也就是一个工作日要走400英里。 早晨6:15他就乘车去办公室,晚上19:15才回家,路上一直都在阅读。 每天午餐他都跟一家公司洽谈。 他大约要听取200个经纪人的意见,通常一天他要接到数十个经纪人的电话,每10个电话中他大约要回一个,但一般只交谈90秒钟,并多次提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 他和他的研究助手每个月要对将近2000个公司调查一遍,假定每打一个电话5分钟,那么就需要每周花上40个小时。 与林奇相比,中国的基金经理们一定会汗颜。我敢肯定,中国目前最勤勉的基金经理的工作强度顶多是林奇的1/3,而一般的经理也就是林奇的1/10左右,甚至更少(如果哪位基金经理认为我的估计错了,请和我联系,我一定公开认错)。 匪夷所思的交易 第二个让我惊讶的事情是林奇买卖股票特别多而且特别快。林奇大约持有1400种证券,其中最大的100种代表着的一半总资产,最大的200家则代表着总资产的2/3。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中,他的交易大约是买进5000万美元,同时卖出5000万美元,也就是说,他每天卖出100种股票,也买进100种股票(由3位交易员负责),而且林奇的交易只有不到5%是大于10 000股的: 在我所买的股票中,3个月之后,我仅对其中不到1/4的股票感到乐观,因此如果我碰到了10种股票,我会愉快地把10种都买进来,然后再进行调查研究。也许我会不喜欢其中的那几种,并但我会继续持有我喜欢的几种,增加它们的量。林奇的投资组合永远都在变,许多证券仅保持一两个月,他觉得自己的工作越出色,周转率就越高。 这又是个逆反投资的例子,许多专家都批判股市出现的高换手率是投机高涨的数量表征,许小年就曾通过中国股市和美国股市换手率的比较,指出前者严重投机。 </FO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