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2月的出口数据似乎被外资投行一致认为好的"不可思议"。 海关总署周四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2月份出口较上年同期上涨14.1%,高于11月2.9%的上涨。而进口继前一个月零增长后本月实现增长6%。 12月,商品出货量回升,扩大了贸易顺差达316亿美元,好于预期,11月贸易顺差为196亿美元。 美林陆挺和IHS都表达了自己的质疑: 美林的陆挺称12月贸易出人意料,这可能"因去年加利福尼亚港口工人罢工,引发11月部分发货延迟,从而于12月重新下单,这就导致了数据可能夸大了实际情况"。 IHS分析师则称: "去年,尤其是下半年贸易数据的波动,表明需求疲弱。以短期出口订单为主的订购也证明了这一点。"IHS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说,"此外,据我们所知,存在明显的、大量的年底出货冲量,甚至为退税而伪造的出口量。新的一年中这些情况将不复存在。" IHS补充说,一个更加精确的全球需求指标可以在去年秋季的中国广交会上看到,采购订单较前一年跌了大约9%。 而高盛、瑞银和澳新银行的分析师更是直指中国数据不可靠。瑞银认为中国的出口数据与港口和贸易伙伴的进口数据不相吻合,而高盛和瑞穗则用援引制造业PMI的海外订单数据来佐证出口数据的偏离。 澳新银行刘利刚接受彭博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数据的准确性对于国内和国外投资者以及中国政府决策愈发重要。"正如澳大利亚财长Wayne Swan所说的,中国经济数据的反弹是全球需求改善的标志,而更小的外貌盈余可能意味着经济复苏没有数据看起来那么强劲。 刘说道:"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因此不仅是中国的决策者,现在企业和全球都需要更好的数据。不可靠的数据会损害资源配置和商业计划。" 澳新研究团队在上周发布报告质疑了中国数据的质量。他们发现季度GDP、工业产出、固定资产投资和通胀数据无法满足Benford s Law。 在出口数据公布前,彭博对40位经济学家调查得出的预测中值是5%,最高9.2%。而在彭博排名中预测准确率最高的高盛预测增长7%。 瑞穗沈建光在1月10日的报告中称这一出人意料的增长可能源于出口商在年底冲量和政府为了达到10%的增长目标所致。 高盛同日发布的报告称:"地方政府可能通过在特定贸易区域做来回运输或者提前出口来推高出口数据。" 瑞银汪涛指出中国大陆向台湾和韩国出口数据的增长与这些经济体报告的自中国大陆的进口数据存在"显著差异",而历史上看这些数据吻合度非常高。 一些贸易公司通过深圳市环球国通物流(Shenzhen Global Express Logistics )进行所谓免税区的发货来申报出口退税或做高进口价格。(.财.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