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中取栗
尽管资产已过千万,但职业股民王笑(化名)依然清晰地记得十五六年前,一个折磨了自己许久的问题“光靠炒股,会不会为吃饭而发愁?”在炒股过程中,王笑坚定一个信念:有收入,才买股,没有收入坚决不买股。 职业炒股20年,最难时靠打零工度日 借钱贷款炒到千万资产从国营单位退出 初入股市的1991年,王笑还在国营单位上班,但到1992年他就毅然地办了离职手续。那年他25岁,被认为正是拼事业的最好年龄。“当时周围的人都认为我是炒股票赚到钱才辞职的,实际上是因为我出来走了一圈,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再不想回到那种国营企业的氛围里去了。” 辞职后不久,就遇到了第一次“股灾”。1993年2月份,沪指超过1500点,但在1994年7月回落到了300多点,王笑的多数资金则是在1400点时买进的。“第一次遇到这样惨烈的下跌,那段时间难熬极了。”不仅遭遇着“经济危机”,王笑当时还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二十八 九岁的小伙子,在家没有工作,那个年代在别人眼里就是二流子。”最难让王笑忍受的是,自己当时没工作,在家都是靠父母资助,虽然暂时没有衣食之虞,但他想到了更长远的以后。“快到而立之年时我居然在家‘啃老’,以后父母不能资助我了该怎么办?光靠炒股,会不会为吃饭而发愁?” 借钱抄底 成千万大户 “光靠炒股会不会为吃饭而发愁?”的问题折磨了王笑两三年。1996年,他有了个决定:继续当职业股民,但在交易时间外,寻求其他可以赚钱的渠道。 “干的都是临时工,为了挣钱有时候甚至同时干四五份,省下来的钱都投向了股市。”而除了临时工外,王笑还将打工挣来的钱投给了一个朋友开饭店,每年从朋友那得到一笔分红,积累资金买股。“前十年的炒股生涯基本上没赚到钱,最大的收获就是想通了个问题:炒股承受不起吃饭的压力,必须有其他的收入来源。” 2005年,沪指跌破1000点,但职业股民王笑却比较淡定:一方面是因为1994年经历过暴跌;另一方面是他判断股指如果继续下挫,将会否定股改的意义。“只要不继续下挫,哪怕在1000点附近再横盘一年我都不怕,因为那时候我没有饿肚子的压力了。” 直到2006年,他才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机。“2006年底,我自己的资金有70万元,从别人那借了55万元,再加上从银行借来的10万元资金,总共凑了将近140万元,全部投资买了华芳纺织和丝绸股份(现为东方市场)。” 王笑回忆,“向银行贷款是用房子来抵押的,当时我把股票持仓单子打印了一份给担保公司,帮我办合同的工作人员就此见证了我‘翻身’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对他们的刺激是可想而知的。” 2007年沪指6000点时,已有了四五倍收益的王笑麻利地获利了结。而在A股从1664点涨到3000点的过程中,他又抓住了浪潮信息这只牛股。精准地抓住两段行情,王笑赚得盆满钵满。 但2010年成为千万大户后,王笑开始“收心”了。那段时间,创业板挂牌,同样带来了巨大的赚钱效应,但王笑因“看不懂”很少涉足这一块。最近两三年,王笑主要以蓝筹股为投资标的,虽然也受到熊市的冲击,但跌幅相对较小,目前资产仍过千万元。 别把股市当就业市场 “圈子内认识我的,都知道我专门炒股,遇到生人需要介绍自己的工作时,我也毫不犹豫地说自己就是职业股民,不能因为现在行情不好就看不起炒股的人。”不过,王笑并不建议年轻人将股市当就业市场。 “见证了我翻身的担保公司工作人员说‘我也有50万元钱啊,我也要拿这些钱买股票。’他觉得能复制我的故事。”王笑介绍,“这个人50万元投入了进去,估计能剩20万元就不错了。我能成功他不一定能成功,因为我前面吃了10年的苦,他没见过。” 回忆起自己的职业股民生涯,王笑认为自己很早就工作,即便是当了几年职业股民,但幸好是在30岁之前就想明白问题了。而现在不少年轻人开始工作时年龄已不小,再被股市耽误几年,等再想回归工作时,也许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