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结 3 估值依然高企阻碍市场健康运行 记者: 粗略统计发现,目前只有以大盘蓝筹股居多的沪深300的平均市盈率较低,其他非蓝筹股票的市盈率仍然偏高,特别是中小板、创业板的估值。那么,估值的高企,是否也是制约市场的一大因素? 董登新:如果仅仅只从以银行股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来看,目前的估值是比较合理的,但从市场整体来看,估值仍然偏高,这主要是因为中小市值股票估值较高,特别是新股发行时的估值较高。过去的中小板、创业板新股发行几十倍的市盈率已是家常便饭。在市场形势不好,股价下跌的情况下,按理说,新股发不出去,或者虽然能够发行,但发行价格会比较低,但在A股上并非如此,只要能够"过会",新股照样能够发行出去,而且发行价格也不低。这是因为投资者喜欢炒作,特别是逢新必炒。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愿发,一个愿炒"的恶性循环。客观地讲,这是股民在希望"一夜暴富"心理驱使下的行为,买股票不是看业绩及其成长性,而是看所谓的"题材"、"概念"。 李大霄:如果上的都是好公司、好股票,那么,对市场增加了交易的好标的,倒也没有什么不好。如大盘蓝筹股居多的沪深300,目前的平均市盈率为10倍,比标普的13倍还低一些。但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公司不多,当宏观经济基本面不佳,上市公司业绩压力增加时,估值高企的问题就严重起来了。我建议新股采取"集中发行"的方式进行,即将原来一个月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分散发行的新股集中发行,通过改变供求关系来降低新股的发行价格和发行市盈率。同时实施"双向扩容"策略,即在股票供应量增加的同时,相应增加入市的资金量。鼓励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住房公积金等机构投资者入市。 张仕元:股票发行市盈率居高不下,即使经过三年多来的市场下行,目前的发行市盈率还是偏高,这样的后果不外乎:要么,在大盘上行中继续推高估值,泡沫越来越多;要么,在下行时推动大盘指数加速下跌,目前就是这样一种情形。如果资本市场只有融资功能而没有投资功能,这样的市场是无法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在市场需要的是把过高的估值降低到合理水平。 症结 4 宏观经济拖累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记者: 不难发现,经济不佳,管理层也出台了不少政策,但就创业板的退市制度来说,如果按照试行政策,两年都不会出现一家退市公司。这是否说明政策力度不到位,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王剑辉:上半年证监会还是出台了不少的利好政策,但是对于大盘的支撑作用都维持不了很长时间。我们就以创业板的退市制度来说,如果按照试行政策,目前的上市公司中两年都不会出现一家退市公司,而创业板不少公司业绩变脸甚至未来两年连续亏损都是肯定的事,这是改革吗?这确实是改革,但力度不够大啊!我们需要那种一针见血,一步到位的改革,不是这样温水煮青蛙。 冯文锁:我个人觉得,股市就像宏观经济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目前经济的阴晴状况。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下滑速度比以往都要厉害,虽然像美国、日本这样的国家经济也在下滑,但同比下滑的速度没有这样快。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这次经济下滑到现在还没有触底的迹象,无论是宏观经济数据还是PMI数据都不见好转,因此政府现在实际处于一个很矛盾的状况--想救市,但是又不敢动用太猛烈的货币手段,毕竟全球量化宽松已是事实,在大宗商品交易大涨的背后,输入性通胀不可避免,如果政府贸然使用降准或者降息,释放流动性的同时也极有可能造成下半年通胀的再起,毕竟,通胀的矛头已经初现了,多种消费必需品的价格在上半年已经悄然上涨。不救市吧,关于股市的争议和问题太多,A股已经跌跌不休,不光是中小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抱怨也很多,没有赚钱效应的股市像一部绞肉机,让投资者万念惧灰。 张仕元:应该辩证地看待目前宏观经济基本面不佳与市场低迷之间的因果关系:一方面,宏观经济基本面确实难如人意,从刚刚公布的9月份汇丰PMI初值来看,虽然升至47.8,比8月份终值上升了0.2个百分点,但已连续11个月处于萎缩状态,而美国、欧洲再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使人民币再次面临升值的压力,使我国的出口贸易雪上加霜。但另一方面,这些都确实只是导火索而已,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市场无限制地扩容,导致市场从量变到质变。同时,一些制度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在9月7日一根大阳线拔地而起以后,本以为2000点不会再被触及,但现实却是如此无奈,经过10个交易日的挣扎,周五上证再度抵近2000点大关,盘中创下2018.26点的新低。2000点虽然不是什么有重大意义的指数位,但经历了长达4年之久的熊市以后,这个位置已经成为多头信心的救命稻草,再往下将使多头绝望。从这个层面看,"2000点保卫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依靠市场本身似乎又无力回天。遥想当年998点之时,市场也是一片风声鹤唳,一个股改让多头信心大振,指数直接翻了6倍,制度性的改革、政策的刺激成为扭转A股趋势的关键因素。那么,在目前2000点关口前,哪些救市政策值得期待?《金融投资报》记者为此采访了市场专业人士,一一为读者梳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