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理论为投资者建立了一套长期稳定获利的投资战略,彼得林奇虽然没有全面的选股战略,而依靠经验主义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依靠敏锐的触觉、高超的估值能力、丰富的经验捕捉机会,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最杰出的投资大师之一,同时林奇在选股、操作等战术层面的大量经验和简单易懂、行之有效实战技巧也成为投资者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林奇管理的是基金公司而伯克希尔·哈撒韦是投资公司,巴菲特拥有浮存金而林奇没有,这些客观上的差异使他们基本不具可比性,也不能依据复合收益率简单地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巴菲特1956年到2002年的复合回报率24.7%低于林奇1977-1990年的复合回报率29%,因此有些人认为彼得林奇比巴菲特更伟大。事实上按同时期相比,1977-1990年巴菲特总投资回报为48倍,而林奇28倍。当然也不能就此下定论巴菲特优于林奇,但相比林奇短短十三年的投资历程,巴菲特长达近五十年创造的杰出成绩似乎更具说服力。市场环境也使林奇的投资策略未经历重大考验,林奇1977年接管麦哲伦基金是在市场经历1973-1974年的大熊市后,此时股票价格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获得了较好的买入时机,而1982年开始的长达十几年的大牛市更是助推林奇的投资顺风顺水。 尽管如此,麦哲伦基金从1977年的1800万美元膨胀至1990年的140亿美元的巨大规模,十三年29%的复合回报率远远抛离大盘指数以及同时代的所有共同基金,林奇当之无愧是七八十年代最杰出的基金经理和投资大师之一。 林奇的成就源于天赋和极度的勤奋,普通投资者可以模仿他的勤奋,然而每年调研数百家企业、随时能与数百行业专家进行沟通的资源以及他的天赋则是不可复制的,所以林奇的成功之道对大部分投资者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研究他的选股方法和策略仍然具有极高的价值。 很多投资者对林奇的投资策略有一个误区,就是频繁换股投资高度分散,而不是长期集中投资。事实恰恰相反,林奇十分看重长期投资和集中持股,他曾多次强调长期持股的重要性,分散与中短期持股仅仅是基金运作的需要。对于长期持股林奇这样论述:“让时间和金钱去工作,你只须坐下来等待结果”“没有人能够比我更加坚定地信奉长期投资。”对于持股分散度则建议:“普通投资者最好集中持有几只绩优股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