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国际著名的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具有传奇般的投资经历。他与金融大鳄索罗斯创立的量子基金和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ICI),令世人为之叹服。本文节选自杨青为他撰写的传记《水晶球》。 吉姆远在亚拉巴马的老妈恩奈斯汀打来电话跟他讲:“吉姆,你帮我买这只股票。”吉姆很惊讶。在罗杰斯看来,这似乎不是一个好兆头,连远在亚拉巴马州、对股票一窍不通的老妈都开始涉足股海了,市场看来真是到头了。他趁机卖空了一些类似宝丽来、施乐等都是很好的卖空题材。1973年1月11日,道指在熊市昙花一现的反弹中亢奋地冲到1051点峰顶,随后掉头向下,跌入深渊。 在通货膨胀带动物价飙升的1971年,罗杰斯注意到全球的粮食供应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紧缺隐患。 1972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席卷全球,苏联出现大面积歉收,全世界各地歉收和遭受自然灾害的消息不断。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全球粮食储备数据证实了吉姆的猜测,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当年世界粮食总产量比上一年减少了2.9%,全世界粮食总储量只有2.09亿吨,这意味着只需66天全世界人民就会将这点可怜的储备吃个精光,全球粮食库存降至历史最低点。 此时全球95%的粮食储备已被嘉吉谷物公司、大陆谷物公司、库克工业公司、路易达孚公司、邦基公司和ADM六大美国农业公司把持。这些公司掌控了整个粮食产业链的所有环节。罗杰斯预感到,在耕地减少、农业人口减少、粮食储备日益走低而行业集中度极高的农业领域,未来将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价格肯定会被轰上天。“双鹰基金”迅速买进了肥料、农机农具和上述谷物公司的股票,等待着粮食危机来临时农业股的丰厚回报。 罗杰斯所盼望的“催化剂”终于在1973年出现,这一年,美国与苏联达成了一项粮食换石油的计划,备受粮食歉收困扰的苏联向美国购买了3000万吨粮食。这笔几乎耗尽全世界粮食库存的大买卖直接导致了全球小麦和大米价格的直线飙升。几个月内,小麦价格从每吨65美元飙到了110美元,大豆更是翻了一番,世界性的粮食危机铺天盖地而来。1973~1974年,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正以每年三四倍的价格不断刷新。 在这场频频扣动扳机的投资围猎中,“双鹰基金”表现脱俗。随着“双鹰基金”的规模日益膨胀,“双鹰基金”和最初的“第一雄鹰基金”之间自相矛盾的利益冲突日益严重。索罗斯曾试图调整,但努力了一段时间后矛盾格局依旧。 此时,华尔街不断传来固定佣金制度将要调整的消息。这份报告石破天惊,震惊了整个证券业。种种对佣金制度内容和推出时间的猜测像紧箍咒一样,时不时敲打着券商敏感的神经,大部分券商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罗杰斯曾和索罗斯探讨过这个问题,届时政府取消固定佣金比率制度,不论采取怎样的佣金制度,都会令券商之间的竞争加剧,不排除会出现小券商倒闭的状况,而大券商也不得不采取多种举措应对竞争。固定佣金制度的不确定性和目前两只基金的两难格局令索罗斯有些焦头烂额。左右为难的索罗斯权衡多时不禁心生退意。一天,他找罗杰斯谈自己的想法,对要不要自己创立一个基金有些犹豫。他问罗杰斯:“吉姆,如果我自己开一家基金公司,你愿意跟我合伙干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