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之声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股票之声 首页 头条新闻 查看内容

滞胀隐忧袭来 宏调适时调整

2011-5-12 08:0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70| 评论: 0|来自: 滞胀

  导读:   滞胀隐忧袭来 调控灵活性待提高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幅下滑   经济过热风险式微 宏观政策或适时微调   经济学家调研:八成认为宏调应防通胀保增长   50国通胀率达两位数 中国CPI未来呈下降趋势   滞胀隐忧袭来 调控灵活性待提高   在当前通胀水平仍较高、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一些专家认为,下半年宏观调控需要提高灵活性。   国家发改委日前公布的前5个月全国各地区经济整体运行情况显示,作为我国经济的"火车头",东部地区的工业、消费、进出口、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出现放缓势头。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昨日发布的"2008年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指出,2008年GDP将呈逐季走缓趋势,预计全年GDP增速为10.11%、CPI涨幅为7.58%。同时,进口增速将上升,固定资产投资、出口、货币供给的增速都将下降。   专家认为,虽然我国经济仍处于"绿灯区",但也要密切关注经济增速跌落到潜在增长率以下、同时伴随较高通胀率的滞胀隐忧。   面临较多不确定性   受国外经济波动、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半年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许多不确定性。   从外部因素看,国家发改委预计,下阶段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但增速将趋于放缓。从国内因素看,由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高企,我国经济仍面临很多挑战。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我国经济可能出现周期性调整和经济结构性调整两个因素"叠加"的现象,这使得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提出,国际经济动荡,全球经济下滑和通货膨胀加剧,将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通胀上升与增长下滑并存,5月份消费价格涨势减缓,但原材料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虽然投资、出口增长略缓,但消费快速增长,拉动消费价格上升;油价上调,使得通胀恶化风险骤然加大;美国放松货币,美元过剩,人民币升值加快;中美利差扩大,投机资本流入中国增多,泡沫风险增大。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宏观调控困难增大。"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涛指出,国际经济形势正在持续恶化。美国、欧洲经济增长放慢,国际石油价格继续上升,粮食价格高位运行尚不见回落趋势。由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关性不断加大,中国经济环境不容乐观。金融、房地产市场下滑减少了居民和企业的资本利得,会导致消费和投资的缩减;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遭受冲击。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也认为,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和通胀压力上行将是长期现象,会对我国进出口造成较大影响。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一种长期趋势,表明我国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   调控政策应适时调整   对于目前经济中隐含的不确定性因素,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下半年经济是"过热"还是"下滑"目前还难以作出判断,但应注重对经济走势的观察,"相机抉择"实施宏观调控。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提出,由于劳动成本、国际原材料成本、环保成本、税收成本上升,造成总供给下降,所以宏观政策要攻守兼备,在总供给方面下工夫,通过改革使企业成本下降,增加供给。   张燕生则建议,企业应由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同时还要引导经济由出口导向型转向主要依靠内需拉动。   对于当前执行的"稳财政、紧货币"政策,一些专家认为可以有所放松。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林义相提出,通胀是世界货币现象,并且大宗商品的最终需求不在中国,因此仅依靠人民币紧缩反通胀收效有限。并且,由于民营企业在信贷市场处于边缘位置,紧缩首先会使民营企业受到伤害,造成民营企业生存困难,因此宏观调控政策应该偏扩张性。   袁钢明认为,为缓解滞胀压力,宏观政策放松势在必然。当前我国价格上涨承受力增强,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增长过慢难题得到缓解,能源资源产业发展矛盾缓和,收入分配和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但是增长下滑却不可接受,经济下滑将导致失业增多,收入下降。应合理控制通胀,将通胀水平控制在8%左右,保持经济快速增长速度略高于10%。货币不宜收缩过紧,贷款增速要略高于15%。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通胀不是由人民币因素造成的,紧缩的宏观政策会造成经济下滑,进入滞胀,因此要调整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应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发展,解决资产价格下降与通胀并存的矛盾,并且要善于利用财政政策理顺价格体系。   贾康提出,从目前的形势看,应更注重财政政策的灵活性,特别是如果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财政政策可有保有压地进行结构性扩张,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减税政策,如加快推进增值税转型等。(中国证券报) 々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幅下滑   作者认为,鉴于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较大,我国经济增长下行的趋势更趋明显。在基本稳定"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宏观调控政策应及时调整力度、节奏和重点。经济工作应当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为目标,遵循"控物价、稳需求、防风险"的原则。   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并发挥作用以及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我国经济在2007年二季度增长12.7%达到本轮经济扩张周期峰值后,连续四个季度出现回落,到2008年二季度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已接近或低于10.5%左右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基本消除,以居民消费价格为代表的物价加速上涨势头开始趋缓。从全球范围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国家(地区)中也是最高的,而物价涨幅相对处于较低的水平,在世界经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出现下降和国内接连遭遇冰雪和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的内忧外患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经济运行出现潜在风险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仔细审视中国经济目前的运行态势,我们发现其中仍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物价将继续高位运行。今年5月份CPI上涨7.7%,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和投资品价格指数还在逐月攀升,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出现加大的趋势。从经济发展趋势看,社会总供给能力接近或超过总需求为控制物价总水平上涨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只要继续实行从紧货币政策,需求因素不是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物价上涨将主要表现为输入性和成本推动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际石油和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二是国内农产品价格会继续维持高位。三是资源环境价格改革迫在眉睫。四是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高物价侵蚀了居民实际消费购买力,影响了消费信心。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部分企业经营也出现困难。   其次,主导产业发展面临困难,突出表现为房地产和汽车销售明显下滑。今年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出现了负增长,1-5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3.8个百分点。汽车销售4月环比下降12.9%,5月份环比再度下降6.7%。住房和汽车是本轮经济扩张周期中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房市和车市销售形势逆转将对建筑、钢铁、建材、机械、电子、化工、装潢装饰、家电、广告、汽车服务业等一系列下游产业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资产价格调整和热钱流动放大金融风险。一是证券市场过度调整。截至6月底,我国股市已经从历史最高点6100多点暴跌到2600点,跌幅达到60%,脱离了我国经济基本面的深度调整极不理性。股市大跌导致投资者资产大幅缩水,消费能力和意愿下降,近期房市和车市的调整与股市财富效应消失有一定关系。同时,也导致企业直接融资困难,造成企业资金紧张。二是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今年以来,房地产价格涨幅已经出现逐月回落的态势,如果房价调整幅度加大,银行不良资产将大幅增加。三是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使我国金融蕴含风险。今年以来国际"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和速度都超过往年,国际"热钱"大举流入不仅增加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而且对我国金融和经济安全也构成严重威胁。   控物价、稳需求、防风险   鉴于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较大,我国经济增长下行的趋势更趋明显。在基本稳定"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宏观调控政策必须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力度、节奏和重点。经济工作应当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为目标,按照"控物价、稳需求、防风险"的原则,做好经济工作。   控物价,就是要保证有效供给,特别是食品、煤、电、油、气、运的供给,减缓输入性通胀压力,稳定通胀预期,防止出现全面通涨。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完善和落实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二是实行从紧货币政策,虽然货币政策主要是调控短期需求,对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通胀的直接抑制作用非常小,但它可以遏制货币过快增长,提高资金使用成本,防止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转变为需求拉动型通胀。三是为减轻输入型通胀压力,人民币升值步伐可适时适度加快。四是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不失时机地推进资源和环境价格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增长方式粗放和资源消耗过大所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   稳需求,就是要把握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平衡点,稳定出口和投资需求,防止经济过快惯性下滑。一是着力提高城乡居民实际收入,降低储蓄存款利息税率为零。二是在严格控制货币投放的基础上,适时适度灵活调整信贷政策,稳定投资。在信贷规模严格按季度、按地区控制下,信贷大多投向了大企业、大城市,效益好就业多的中小企业难以得到贷款,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应灵活调整信贷政策,支持支柱产业发展。三是稳定出口需求,要针对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减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出口退税率,如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以对冲汇率升值对出口带来的影响。   防风险,就是要稳定资本市场,加强外汇监管,积极应对热钱大进大出。既要防热钱加速流入,又要随时防范在美元升值趋势明朗以后,以中国高通胀、房地产价格泡沫等情况为理由,引导人民币贬值预期,推动资本大规模流出。一要加强外汇监管,尤其是加强对短期国际资本跨境流动的监测与管理,加快构建金融危机预警体系,提早研究应对热钱流出的预案,提升对资本冲击型危机的预警和应对能力。二要通过人民币有升有贬的"双向波动",打破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三要在热钱大规模流动时,可采取征收外汇兑换"托宾税"、外汇存款准备金零利率等政策。 (中国证券报)々   经济过热风险式微 宏观政策或适时微调   --宏观调控下的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系列述评之一   编者按:   沪深股市经过前期的大幅度回落之后,近期在相对的低位呈现出欲上又下、欲进又止的小幅震荡之势。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投资者对未来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不确定性的疑惑:经济增速会继续下滑吗?通胀压力会继续加大吗?货币政策是否会作出大的调整?财税政策如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如何推进?上市公司业绩是否支持目前的股价水平?从今 天起,本报将推出一组记者述评,对上述问题予以解析,以期对投资者有所助益。   最近一段时间,伴随着决策层的大规模基层调研,有关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宜适当进行调整的呼声渐起。此间背后,则是出口减速、企业成本上升、就业压力加大、中小企业渐临生存困境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所引发的人们对于中国经济是否会"硬着陆"的担忧。   宏观调控何去何从,现时显然到了一个关键路口。   不过大部分专家认为,中国经济的减速水平仍在预料之中。这其中既有经济的周期性因素,也有宏观调控的作用使然,国民经济总体上正朝预期方向发展。鉴于此,年初确定的从紧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组合仍有必要维持。   不过新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需要我们在政策上适当做些微调,通过准确把握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避免经济在减速的同时出现大落的风险,通过继续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硬着陆"风险不可不防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1.9%,同期CPI也达到了4.8%,从而引发了经济过热的担忧,从紧货币政策正由此出台。进入今年以来,经济增速开始回落,一季度GDP增长为10.6%,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 CPI虽然一季度达到了历史性的高点8.0%,但二季度以来也正逐步回落,经济运行总体在朝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但一些细分指标显示,经济增长大落的风险正在出现。例如尽管近几个月,全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率创下了12年来的最高(年同比22%),但除去价格因素,其只在13%-14%之间,与过去几年基本持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然维持在25%的高位,但其实际增长率已明显下降并处于5年来的最低水平;出口数量(而非金额)的增速则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从2007年初的25%左右降至最近的15%。   对此,雷曼兄弟中国经济学家孙明春博士指出,目前的出口和投资增长放缓事实上主要是因为一些国内政策调控的结果,如:央行的信贷紧缩、人民币升值、取消对出口商的优惠政策以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等,而全球经济减速对中国的影响还未充分显现。他预计,随着出口增速的急剧放缓,下半年中国可能会暴露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而这将对消费和投资的增长造成第二轮的负面效应。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诸建芳博士也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经济过热的风险已经较小,减速态势已经比较明显。相反,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政策状态,经济下行的风险则可能会加大。尽管出于当前通胀压力仍然较大等因素,从紧的信贷政策仍然要维持,但在此基调下,仍应适度做一些结构性的调整。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则强调,针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特点的变化,下半年政府在政策选择上要更加注意政策选择的平衡性。宏观调控应由前一个阶段的"控制需求"向"稳定需求"逐步转变,不仅要稳定出口增速,也要稳定投资增速和消费增速。   清华大学世界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则认为,针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不应只采取总需求管理上的守势,还要通过推进改革,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来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来改善总供给。   产业升级上升为主线   在建议政策微调的同时,专家也指出要毋忘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转型的主线。范剑平即指出,对于出口政策的调整,应从之前简单的数量型调整转变为结构性调整以稳定出口增长,而投资政策政府亦应当分行业的进行适当调控,落实"有保有压"。   诸建芳也指出,应跳出简单的政策松紧的视角,从稳步推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角度出发,对信贷政策做结构型的调整,照顾到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他们一个转型的过程。同时要大力发挥财政政策在改善结构,改善供给方面的作用。而在汇率政策方面,不应采取人民币加速升值或一次性升值的做法,否则经济难以承受。   至于货币政策,兴业银行资金营运部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向记者建议,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和发挥财政政策的功能,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公共信息的发布,来促进经济的结构型调整。(上海证券报)々   经济学家调研:八成认为宏调应防通胀保增长   在充满不确定中,中国经济今年行至中盘。一些不确定因素在变得清晰,这有利于我们把握未来的经济走势和政策方向。   在半年经济数据即将发布之际,《第一财经日报》经济学家调研项目开展了"2008年中经济学家调研",本次调研的一些倾向性的结论是:一半的经济学家预期中国全年GDP增速将回落到一位数,在政策方向上,认为当前应施行"一防一保"(防通胀、保增长)政策的经济学家占比则超过了八成。   来自官方、学术界、市场的共计60位经济学家参与了此次调研。他们是:白重恩、陈兴动、丁志杰、高辉清、高善文、管涛、郭田勇、何帆、贺军、黄建辉、金柏松、李大霄、李伏安、李慧勇、李建国、李晓西、李迅雷、连平、梁艳芬、刘凤良、刘宪法、刘元春、鲁政委、马青、梅新育、潘向东、潘英丽、沈明高、施发启、苏威瑞、孙建林、孙明春、谭雅玲、汤敏、唐旭、万晓西、汪同三、王湘穗、王小广、王元龙、王志浩、吴军、奚君羊、夏业良、肖耿、谢识予、解学成、徐刚、许斌、杨青丽、姚枝仲、殷剑锋、余芳东、余根钱、袁钢明、张岸元、张海鱼、张敬国、张永军、赵锡军、钟伟。   50%预期全年GDP增速一位数   对于2008年中国全年经济增长,经济学家整体信心趋降的态势明显。   本期调查中,有50%经济学家预期,全年GDP增速还将保持在10%或以上水平;另有50%则预期全年GDP增速将回落到一位数,也就是在10%以下。   这其中,预期是10%的有17%,另33%预期在10%以上。其中,给出GDP增速最高预期的是10.6%,银监会李伏安、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国研中心宏观部李建伟三人给出了10.6%的数字。   在另一半中,有5%的经济学家预期增长在9%以下的低位。其中给出最低预测的是来自商务部研究院的梁艳芬,全年预期只有8%,这意味着下半年的加速回落。   相比于本报2008年1月举行的经济学家调查,经济学家整体信心趋降。当时有超过七成,73%的经济学家预期今年全年GDP增速仍将在10%以上,这其中甚至还有7%认为将超过11%。   经济学家对于宏观经济形势整体信心的降低,表征并预示着中国经济减速。   不再过热经济已趋正常   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整体判断,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经济形势。   调查中,目前仅有27%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过热",认为"正常"的比例则高达45%。此外,更是有18%认为已经经济已经"偏冷"。还有10%给出的答案是"尚难判断"。   这样,认为当前已经不是过热形态的占到了73%,超过了七成。而认为经济形势已经正常或者偏冷的比例则高达63%。   从2007年几乎是共识的过热形势,转到目前超过七成认为并不过热,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过热风险已经基本解除,而18%经济学家担忧的经济"偏冷"风险,则具有警示意味。   全年贸易顺差将低于去年   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6666亿美元,增长21.9%,增速比去年同期低5.7个百分点。而最近的6月份出口增速只有17%,降到了20%以下。这还只是名义增速,扣除出口价格指数的实际增速更低。由于对中国经济的突出贡献力,出口的下滑引起了广泛的担忧。   调查中,预期全年出口继续回落的经济学家比例达到了95%,其中58%预期会小幅回落,37%预期会大幅回落。   对于贸易顺差,上半年累计贸易顺差为990.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1.8%,净减少132.1亿美元。相比于2007年全年的2622亿美元贸易顺差,今年的顺差增长很难再续。   调查中,除了4位经济学家以外,其他均认为今年的顺差水平将低于去年的2622亿美元。其中,有35%给出的全年顺差增长预测是2000到2500亿美元;30%预期在1500到2000亿美元;还有13%预期在1500亿美元以下。   来自渣打银行的王志浩和花旗银行的沈明高,以及申银万国证券的李慧勇均认为今年顺差还将超过去年。而来自中信证券的徐刚则给出了最低值。   中国能承受的最低增长率是8%   在通胀和经济减速双重压力的背景下,宏观调控政策左右为难,继续紧缩担忧经济过分下滑,而不再紧缩则忧心通胀加剧。   这里一个焦点问题便是,中国经济社会能够承受的最低经济增长率是多少?在这之上政策还有紧缩空间,而在这之下经济政策必然要以保增长为主。经济减速会给就业、银行业不良资产等造成影响,这些都是经济社会承受经济低增长压力的方面。   调查中,有53%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社会能承受的最低增长率是8%;有18%的经济学家给出的数据是9%,还有1位经济学家认为是10%。   另外,有17%认为这一经济增速水平是7%,甚至有8%的经济学家认为是6%。   累计来看,认为在8%及以上的经济学家占比是73%,占到了大多数。这将是一个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指标。   "双防"变"一防一保"   随着经济过热压力渐趋消失,宏观政策总体定位的"双防"也不再是经济学家的首选。而在经济减速背景下,"保持经济增长不过分下滑、防止高通胀"的"一防一保"政策渐成共识。   调查中,认为当前应施行"一防一保"政策的经济学家占比超过了八成,为83%。   财政趋松,货币政策存分歧   在财政政策方面,调查中有48%的经济学家认为,应该执行"放松"的财政政策,另有45%认为应该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认为应该从紧的只有7%。   在货币政策方面,基于高通胀的背景,经济学家预期应继续从紧的比例不小。调查显示,有53%的经济学家依然认为应该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另外47%的经济学家认为不应该继续从紧。其中,40%认为应从"从紧"转向"稳健",甚至有7%的经济学家认为应该直接转向"放松"。   53%对47%,从紧还是不从紧,经济学家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而在半年之前,从紧是货币政策自上至下的主基调,这显示出在经济减速压力之下,有较高比例的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不应继续从紧。   准备金率政策已经趋近极限   准备金率是央行近年使用的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但是在达到17.5%的高位以后,其局限性正在凸显。   假定准备金率每次上调0.5个百分点,调查中有两位经济学家认为2008年准备金率将不再调整;有20%预期今年还将再调整一次;有17%经济学家预期还将再调整两次;有32%预期还将再调整三次。还有20%的经济学家预期今年将调整到20%,也就是还会再上调5次。另外8%的经济学家没有作答。   在这个问题之后我们随即进行了"准备金率调整的上限是多少"的调查,调查中,认为这个上限是20%的经济学家占到了最高比例的47%,认为上限在20%以下的有20%。两项合计达到了67%,这可以看出,在多数经济学家看来,中国准备金率政策的调整空间已经不大。   但是同样还有33%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合适的准备金率政策上限是在20%之上,其中更是有两位经济学家认为,这个水平可以在30%,分别是渣打银行的王志浩和北京师范大学钟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银监会李伏安、中信银行孙建林认为,中国目前合适的准备金率上限是15%,目前的水平已经超出上限。社科院金融所殷剑锋也认为,当前不能再上调准备金率。   85%:全年升值10%或以下   在出口放缓、热钱之忧加剧的背景下,经济学家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明显减弱。   调查中,预期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在10%的占到了33%,预期在10%以上的只有15%,另外的52%预期在10%以下。这样,预期全年升幅在10%或以下的占到了85%的大多数。   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已经累计达到6.5%,在10%以下的升值预期,意味着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将显著放慢到3.5%以内。   对于汇率政策,调查中有多位经济学家给出了更清晰的表述。商务部梅新育即指出,今年人民币对美元全年升幅最多可能达到8%,但由于可能逆转,年终与年初相比甚至可能反而不足当前的6.5 %。   年底外汇储备或超2万亿美元   2008年5月底中国官方外汇储备余额17969.6亿美元,5个月累计增长2687亿美元。   调查中,有18%的经济学家预期全年增长将达到4000亿美元;57%预期全年增长在5000亿美元;还有12%预期全年增长将达到6000亿美元。另有13%经济学家未作答。   2007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达到1.53万亿美元,累计69%的经济学家预期全年储备增长在5000亿美元以上,这意味着年底外汇储备将达到2万亿美元的巨量。   中国是在2006年底实现外汇储备过万亿美元大关,如果今年底达到2万亿美元,短短两年累积1万亿美元的官方外汇储备,将给中国产生另一种压力。这种计量还没有包括中投公司已经转走的2000亿美元外汇资产,也没有包括目前由商业银行以外汇形式缴存准备金所转走的巨额外汇资产。   A股:2000点到4000点   上证指数在2007年10月达到6124高点之后腰斩回调,最低至2566。调查中,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A股的回调还没有结束。   调查显示,65%的经济学家认为A股会回调到2000点,15%认为会回调到2500点左右。还有一位经济学家甚至认为会到1000点。   不过几乎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A股仍然会回升。其中38%认为会回升至3000点,37%认为会回升至4000点,有一位经济学家认为会到最高的5000点。   过六成预期一线地产下跌   房地产市场似乎正处于数年以来真正一轮调整的前夜。   调查中,认为广州、深圳地产将下跌的经济学家占到了68%,认为上海地产将下跌的经济学家占到了67%,认为北京地产将下跌的经济学家占到了60%,认为二线城市地产将下跌的经济学家则占到了42%。   尤其对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地产,在2008年1月的经济学家调查中,当时认为下跌的经济学家还只有39%,但现在这一比例已经提高到60%以上。二线城市地产也是如此,当时只有16%的经济学家预期下跌,而现在提高到了42%。这显示出经济学家整体对地产市场的信心已经大幅下挫。々   50国通胀率达两位数 中国CPI未来呈下降趋势   编者按   通胀似乎不再那么可怕:6月份的CPI降到了7.1%。但是,麻烦的是,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似乎比通胀还快:投资、顺差和居民收入都在下行。有学者警告说,照这个趋势下去,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越来越大。   政府今年的通胀目标还要坚持年初制定的4.8%吗?近期一些曾坚定地主张紧缩货币的学者,立场也开始发生了转变,呼吁放松或者至少不再收紧货币和信贷,更要想办法提高投资增长速度,以防止中国经济突然由热转冷。   而中国航空航天大学的任若恩教授更是从一个多月以前就明确提出:我们低估了经济增长下滑的幅度,更没有充分意识到未来保证较快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按照他的计算,今年一季度按照支出法计算的中国经济增长只有7.6%,大大低于官方按照生产法计算的10.6%。虽然不能认为支出法的计算更接近实际情况,但是现实中资金紧张、企业停产等实际情况却不断给经济敲响警钟。   6月CPI的下降并非偶然,由于去年的高基数,未来数月中国的通胀很可能会下降到6%以下。而这正好给了紧缩的宏观政策一个重新调整的机会。   通胀有害,增长速度下降也有害。用法国巴黎证券(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的话说,两害相权,当前政策应选择促增长。目前,资本市场已经敏锐地捕捉到这种政策转向的可能,之前一直受影响较大的地产股和银行股已开始转强--一旦政策开始放松货币和信贷他们当然是受益最大的行业。   实际上,中国近些年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把握越来越纯熟,相信未来中国经济的调整将是多次和小幅度的,很难再出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那种大起大落。   有关数据已经显示中国经济的滞胀风险,似乎应在当前有利的时间窗口,迅速调整相关政策   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   一年前还蒸蒸日上的全球经济,如今已面目全非,并有50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经历两位数左右的通货膨胀率。这一切变化始于2006年全球原油开启新一轮上涨,随后全球粮食价格也开始暴涨,最引人瞩目的还是2007年3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这场危机引起全球金融动荡,美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增长进入了黯淡的时代。   由于美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来自中国的进口需求减少,中国出口增长大幅下降,贸易顺差增长率2008年5月份达到-9.9%,从而拉低了中国经济增长率。   有专家从支出法来核算GDP,2008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仅为7.6%,而不是官方的10.6%。如果上述估算更接近实际情况,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率被中国官方严重高估。由此,中国政府按照高估经济增长所采取的"从紧货币政策"就应缓行,甚至政策应该180度转弯,更关注经济增长和就业。   尽管本刊早在今年年初就推出《GDP拐点》一文(详见本刊2008年第7期),但中国经济回落速度还是比预期要快。同时,中国通货膨胀率比预期要高。如果将过去30年GDP平均9.88%增长率作为中间值,将过去55年(始于1955年)GDP平均8.34%增长率作为警戒值。将过去18年CPI平均5.12%的增长率作为年度高位警戒值,把过去10年CPI平均1.4%的增长率作为低位警戒值。目前来看,2008年前5个月的中国通货膨胀率达到8.1%左右,众多经济学家将全年通货膨胀率的预测调整在7%左右,而6月份的GDP可能低于10%。这意味着中国将出现这样的一个现象:通胀高企,经济放缓。   由此,我们要对中国经济发出滞胀的风险警报。   全球经济滑向滞胀   目前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经有50个国家及正在经历两位数左右的通货膨胀率,这涵盖全球42%的人口,总数达30亿人。要知道这一切的转变就在一年之间,这是一个让全球惊讶的现象。   这似乎在宣告全球经济高增长低通胀时代的结束。尽管这只是由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由于危机爆发,美国大幅降息,美元走弱,进一步推高国际原油价格和国际粮食价格。   上述两项关键性价格的暴涨,由此引发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经济状况急剧恶化和通胀率迅速攀升。当然,通胀率攀升也包括美国在内。"美国次贷危机宣告了美国分享全球化红利的终结。"一位资深的金融市场人士评论说。   "全球化红利"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在美国这个低储蓄率的国家,过度消费者进口自中国等地的全球廉价商品,廉价商品推低了美国通胀率;中国等净出口国又转手将大量贸易盈余资金投放到美国国债市场,压低了美国长期国债利率,为美国生产投资输送廉价的资金。   前些年外部资金的大量涌入,以及住房按揭结构性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造就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成就了一个个美国家庭的房产梦想。但物极必反,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大量资金涌向商品市场,而不像以前一样青睐美国国债,进一步推高了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其结果是美国能获取的廉价资金出现了短缺,美国进口原油也不再如以前廉价。   当然,中国等提供廉价资金和廉价商品的国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本身也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向重工业化迈进。这就需要大量原材料和石油,这也是中国煤炭价格、石油价格高涨的一个原因。这种价格高涨使中国高速增长的制造业承受着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而且中国廉价劳动力的逐渐消失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进一步加重了这个问题。   因此,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在告别全球化红利时代,接下来的全球经济都将可能面临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高企的滞胀局面。   美国经济增速从去年的2.7%下滑到2008年一季度的0.9%;欧元区经济一季度增长速度同比下滑0.7个百分点;而亚洲地区,一季度经济增长回落高达1.4个百分点。中国在去年三季GDP增长高达12.2%(调整后),今年一季度已回落到10.6%--经济放缓已弥漫了整个世界,所有主要研究机构对世界经济和各大经济板块的增长速度做出大幅下调的预测。   因此,可以预见中国经济未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恶化,并且可能不是一个暂时性问题,而是一个中期问题。   未被重视的中国经济增长下滑风险   通胀高企已经显现。国际石油价格飙升、铁矿石价格疯狂涨价,这自然加大中国进口支付。期间,尽管人民币升值,降低了原材料等商品的进口成本,但不能阻挡由于贸易顺差增长率下滑带来的中国经济增长放缓。   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0.6%。这一数据是采用生产法计算出来的,也就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但如果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和政府支出的四部门支出法来核算中国GDP增长率,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官方数据可能被高估。   其中的原因在于贸易顺差对中国GDP增长率的贡献放缓。2008年一季度,中国贸易顺差同比下降11%,而去年同期是增长47.7%,这意味着在其他三部门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不变的情况下,2007年2.7个百分点的贸易顺差贡献率将不复存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若恩教授对本刊称,"贸易顺差的因素显然对于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不再有任何贡献,因此由于贸易顺差负增长的影响,应该从11.4%的GDP增长率中扣除2.7个百分点,结果变为8.7%。"   此外,由于一季度投资的实际增长率下降,GDP增长率也将降低1.1个百分点,消费的情况与去年全年持平。由此,按照支出法粗略估算的2008年一季度GDP增长率为7.6%(见本期文章《当前需要采取刺激内需的政策》)。   任若恩教授的分析提醒我们,目前对中国经济所面临问题的研究,可能存在严重的认识不足,甚至需要政府部门改变立场,改变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方向和手段。任教授担心,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经济增长下滑的风险,未来甚至可能会像1998年陷入保经济增长的困境。   "三驾马车"乏力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步伐可以从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部分,清晰地感受到。我们看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自2006年上半年达到29.8%之后,就出现了整体下降趋势,到2008年一季度达到24.6%。   具体来看,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008年以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前5个月达到66%,这是2001年以来的高点。尽管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企,但前5个月509亿元的投资额度仍然无法改变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走低--前5个月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7846亿元,是第一产业的34倍。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的这种下滑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从2003年2月的58%降至2008年5月的25.6%。   基于投资对中国经济的重要地位,我们有必要探究未来固定资产投资变化趋势。为此,我们采取了计划投资项目有关数据为其先行指标。   我们惊人地发现,2008年前5个月的本年施工项目计划投资金额和本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金额的累计增长率都出现了趋势性的下降,前者从2004年2月的52%下降到为17.6%;而后者2008年以来的累计同比增长率都为负数,尽管去年同期这一指标也一度为负值,但当时的趋势正在好转,并在2007年5月转为正值,随后迅速增长到28%。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堪忧!   房地产行业是近年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但是,2008年以来全国的住宅销售面积增速是负值,这是中国房改以来前所未有的。因为即使在2000-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较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之时,其增长率都在20%左右。   不仅如此,今年4月份,住宅新开工面积、销售面积都出现了明显下降。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称,"这样的下降是否意味着拐点的到来,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确认。 显然,房地产投资增长的减速将带动经济增长率的回落。"   但是,投资增速放缓的问题可能还要严重,其原因在于上述24.6%投资额增长还是名义的,如果剔除价格因素(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8.6%),中国真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只有16%,远远低于正常年份真实固定资产投资的水平。   而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增长水平从2006年开始一路上行,目前达到8.6%。2008年是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最快的一年,鉴于目前不断飙升的国际油价,以及国际铁矿石价格推动的原材料上涨,加上土地和人工工资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其涨幅要在短期内大幅回落有较大难度。   除去投资,净出口增长放缓也会带动经济增长的下行。2007年,由于出口的强劲增长使得当年贸易顺差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贡献达到了2.7个百分点。但2008年的前5个月中,有3个月贸易顺差同比增长率为负,而且4月、5月连续两个月都为负值。中国海关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贸易顺差增长率同比下降20.71,显示出中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巨大的拖累作用。   中国贸易顺差之所以表现异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进口增长速度高于出口的增长速度--国际原油、铁矿石等进口商品价格持续高企,加大了中国进口支付。   在出口方面,尽管名义出口增长额维持正常水平,但剔除出口价格变动的实际出口增长率都在趋势性的下降之中。毫无疑问,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以及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减速都在影响着中国的出口表现。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目前看来惟一值得幸庆的是消费。2008年5月当月和前5个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一直维持在21%左右,即使扣除前5个月平均8.2%的通胀率,中国实际消费增长率也有13%,较2007年高1个百分点左右。   但需要警惕的是,2008年一季度,尽管由于粮食等食品价格上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8.5%,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较2007年同期19.5%的增长率下滑8个百分点,为11.5%;实际累计收入同比增长率较去年同期增长率下降13.2个百分点,至3%;而同期人均消费支出增长较去年同期增长率下滑6.7个百分点,至10%,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实际累计同比增长率较去年同期增长率下滑11.9个百分点,至2%。   这就是说,中国消费的快速增长未来可能难以持续,这不能不说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隐忧。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四川汶川大地震,带来经济损失估计超过5000亿元。财政部为灾后重建设定资金,其中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700亿元。此外,中央国家机关2008年的公用经费支出拟按预算一律减少5%,节约下来的资金全部专项用于抗震救灾。据了解,灾区恢复重建资金还属于2008年财政预算支出计划之列,因此2008年财政支出规模不会有较大突破,也就不会对2008年的经济增长带来较大影响。   综上所述,推动中国经济三驾马车都在放缓。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也称,三大产业增速和三大需求增速的同时回落说明了中国宏观经济调整具有十分明显的顺周期效应,中国宏观经济很可能重蹈以往下行区间的调整模式--"短期小幅回落引领中期加速性衰退"。   通胀未来下行概率较大   通货膨胀现在已经成为逢人必谈的话题。通过对中国经济三驾马车的分析,我们发现价格因素正侵蚀着中国经济的增长。然而,对于这个已经多年未现的问题,各界的共识是短期通货膨胀下行的概率大于上涨的几率。而通胀的成因则比较复杂,集合了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等。   2008年前5个月8.1%的平均通胀率中,翘尾因素达到了5.17个百分点,而在2008年的后几个月翘尾因素将急速下滑。从通胀贡献来看,食品因素功不可没,2008年前5个月上涨21.2%,贡献率达到7.05%。   在食品构成中,水产品、粮食价格同比都在上行,但当前小麦、稻米等净进口出现负增长,今年夏粮又出现丰收,以及目前30%左右的粮食库存消费比例(联合国粮农组织该指标的安全标准是18%,此指标中国在2000年左右曾一度高达90%,此后一直下降),中国全年粮食价格飙升的可能应该不是很大。   未来,国际粮价可能受到产量和生物燃油需求的扰动而继续走高,但由于粮食在中国CPI的权重在5%左右,因此对CPI的影响有限。   从中国通胀率构成中贡献最大的肉禽及其制品来看,价格指数的同比上涨也已经开始大幅回落。一直困扰中国人的食品价格快速上涨问题似乎正在改善,但是我们对未来的通胀问题仍不敢大意。这是因为中国、东亚、OECD等全球消费价格指数在遭受食品价格冲击之后,面临新一轮的全球资源类商品价格上涨的冲击。首当其冲表现在原油和铁矿石暴涨上。   从2006年至今,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一倍多,虽然近期油价从146美元/桶的高位有所回落,但市场共识是未来数年内全球原油价格大幅度回落可能比较小。   中国占全球石油总需求的10%,新增需求的50%。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进口原油均价689.9美元/吨,同比上涨64.1%。   与此同时,全球铁矿石价格也在飙升。这自然给全球铁矿石最大的买家--中国带来沉重的价格负担。而研究表明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会对经济形成较大冲击(见本期文章《商品冲击和经济调整》)。   中国原材料动力类价格指数中的全部原料价格指数直线飙升势头已在5月份有所放缓,但国家发改委自6月20日上调航空燃油价格1500 元/吨,上调汽油、柴油的基准价1000元/每吨,加之销售价格可在基准价上浮8%,这可能改变全部原材料价格指数跌势。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也调整了各个电网公司的上网电价标准,销售电价也被上调每度2.5分钱。上述中国政府的行动将给中游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即使如此,由于价格控制措施未来生产价格指数(PPI)上升的空间还是很大。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PPI如何能传导到CPI中去?   初步看来,在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和国内煤炭价格飙升之下,中国政府被迫上调成品油价格和电价,但其范围没有涵盖居民消费领域,这就是说,即使考虑一些能源价格上调后的价格外溢影响,即使未来一段时间上述能源价格调整幅度涵盖了居民,根据专家估计能源类在中国CPI占1.8%左右权重估算,对整体消费价格走势也是也是微不足道的。   从更仔细的研究来看,中国PPI和核心CPI有着较为一致的同步波动关系。根据安信证券高善文的最新研究, PPI和核心CPI之间的弹性为0.15。这意味着,中国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很难改变中国未来通胀的整体趋势。   据了解,上周五,由国家统计局工交司和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牵头,召集交通部、工业信息部等相关经济部委和石油工业协会、机械工业协会、轻工业协会、纺织工业协会等组织机构官员和行业人士举行会议,讨论目前经济形势。根据与会人士称,中国目前PPI将不会较大地传递到CPI。   而实际上,如果将企业价格指数中与食品相关因素剔出,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上游高涨的价格最终表现到终端消费价格涨幅非常之小。其中原因比较复杂,可能受到价格管制、劳动生产率变化,人民币汇率波动,企业利润空间压缩,或者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影响。   从推动CPI基本供求关系和构成来看,未来数月中国CPI整体趋势是下降的。这似乎给了一直把防止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胀当做首要任务的调控政策带来了转变的有利时机。   宏观调控应微调   通过牺牲经济增长来抑制过高的通胀,是政府应对经济过热的一贯做法。但是,通过上面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官方数据有些高估中国真实经济增长,受到各种价格因素侵蚀影响,中国实际经济增速可能已大幅放缓,而且放缓幅度还大于预期水平。   同时,尽管全年通胀率数据看来比较高,但未来数月CPI整体也表现出下降趋势。从未来两年的趋势看,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中国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的差值已经为负,而正常年份的上述差值应该在4%左右。这就是说,未来通胀可能走低。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既定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这两大经济手段,有必要予以相应的调整,比如在下半年需要放缓从紧货币政策,尤其是慎用上调贷款基准利率这一价格工具,并在适当时放开银行信贷额度管理或者扩大银行信贷额度规模。实际上,目前已经可以感受到政策转向的迹象。相比十年前中国政府对于经济的政策能力已经不断加强,当年政策调控下的大起大落将很难再现。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关于人民银行采取数量工具来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从央行角度更多是对冲外汇流入、央行票据到期等因素引起的流动性充裕的一个手段,人民银行本身的货币政策意图往往并不是那么大。   在财政政策方面,应该借助本次地震时机,积极支持灾后重建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各种救济工作,加强一些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的价格补贴,以及一些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缓和结构性价格上涨带来的民生问题。我们未来的财政计划也要为经济增长过渡下滑,应对经济硬着陆,积极弥补外需、投资以及消费下滑带来的需求短缺影响。   在此,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经济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这个时代全球化红利逐渐消失,全球高通胀和低增长并存。中国内部将面临较大的中期通胀压力,在外部还要受到国际价格的压力。   在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关系上,尽管国内价格管制在短期内可以防止国际通胀的传递,但中期来说,国内外价格差异必然通过提高本国通胀预期,来传递通胀水平。   由此,中国价格机制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尤其是能原价格体制改革应该放行,不仅有助于中国结构的转型,也有助于稳定中期的通胀预期。   在应对全球高通胀和低增长的一个关键点在于,中国经济主体中的企业还缺乏强大的竞争力,无法与美国等国际大型企业进行直接的抗衡。中国又面临不断强化的土地资源刚性约束,重工业挺进对能源需求,人口老龄化加剧引起人口红利消失,这些因素都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巨大挑战。   因此,中国需要打造企业竞争力和再造人口红利并举。瑞银集团新兴市场研究主管安德森指出,中国政府、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再造人口红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中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增长。(钟华 证券市场周刊)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票之声 ( 京ICP备09051785号 )

GMT+8, 2024-3-29 04:50 , Processed in 0.07377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