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之声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股票之声 首页 名人堂 巴菲特 查看内容

巴菲特——“金钱守护神”

2011-5-12 08:0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44| 评论: 0|原作者: 摘|来自: 巴菲特

  有关巴菲特的传记琳琅满目,但《滚雪球》这本书却在其中独树一帜。艾丽斯·施罗德作为摩根士丹利的研究分析师,擅长描写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但她却最终没有将此作为写作的重点,而是细致刻画了巴菲特的内心世界。纵观其一生漫长而令人望尘莫及的职业生涯,此书作者披露了亿万富翁巴菲特生活中真实的另一面,以更加客观的角度和眼光记录了巴菲特身上的闪光点,给人们提供了难得的了解巴菲特的平台。二十年后,当金融市场已经忘却我们现在经历的创伤,那时年轻人将会重拾本书,从中发现历史上传说的“股神”并非是漫画中虚构的人物,而是活生生的人,并受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爱戴。   巴菲特童年生活不同寻常 初露投资天分   巴菲特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他母亲是一位非常情绪化的人,而他特别尊敬他的父亲。巴菲特是个问题少年。从本书描述中看,巴菲特小时候并不聪颖,甚至行为举止有些恶劣。他总是喜欢打抱不平,喜欢在商场偷东西。这并不是因为他需要这些东西,而是享受偷东西带来的乐趣。在奥马哈,他过得并不快乐,令他感到最厌烦的事情是他父亲霍华德作为股票经理人被选入众议院,他因此也被迫转到华盛顿读中学。在班上,他是年龄比较小的,成绩也落后于其他同学,他总是说:“我基本上赶不上了。”他总是感到莫名的压力,直到他21岁结婚后,这种焦虑才消失。   施罗德描述了巴菲特的一些奇闻异事。周围其他人对他的评价并没有妨碍他内心坚持必胜的信念。在华盛顿中学读书时,巴菲特只有一门功课学得很好,就是打字课。他说:“我每学期打字课都能拿到A。我是20个学生里面打字最棒的。其他人因为打得太慢而感到恐慌,而我却能从中找到很多乐趣。”   巴菲特年轻时就表现出了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如他的体型,他如痴如醉地一头扑到阅读上面。但他涉猎的书都是对于其他孩子来说不同寻常的,比如如何赚钱。巴菲特从小就比他的朋友更多地享受到了赚钱的乐趣。他积累了不少生财之道,如购买和管理弹珠台玩具等。抵达华盛顿后,他利用父亲在国会工作的优势,从美国国会图书馆借出了所有关于马术方面的书。当时他才16岁,但已经赚到了五万三千美元,并很难想象他能够在沃顿商学院进行演讲。他知道他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之后他生活在奥马哈,并开始投资股市。但他的父母希望他能上大学。后来他去了内布拉斯加大学,并在那里学习了三年。   影响巴菲特一生的两位导师   施罗德在书中不仅介绍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更重要的是描写了他的生活经历。在1950年,他读了一本《做个智慧投资人》的书籍,本书的作者是两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大卫·多德和本杰明·格雷厄姆。巴菲特同屋的室友说,“他当时看上去好像找到了救世主。”巴菲特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拜师于大卫·多德,格雷厄姆则带他走进了他的投资公司。而本杰明·格雷厄姆与巴菲特在很多方面截然不同。格雷厄姆经历过经济危机的洗礼,这给他造成了悲观情绪的影响。他总是逃避预测具有未来发展前景的公司或行业,而是投资于那些即将被清算、交易价格远远低于其自身价值的公司。像施罗德描绘得那样,格雷厄姆衡量企业的标准是看它是不是即将破产,而不是是否还能发展。巴菲特从小就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戴尔·卡内基写的《沟通与人际关系:如何赢取友谊与影响他人》一书对巴菲特做了细致的刻画:当他选择一个公司,他不仅看它的资产名义价值,还注重它将来的发展潜力。   巴菲特独具的投资理念   巴菲特天生就具有不可抗拒的自我保护意识。他在饮食方面非常挑剔。他只习惯吃意大利面,汉堡,烤奶酪三明治。施罗德在书中描写了这样一种场景:《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凯瑟琳·格雷厄姆陪同巴菲特在曼哈顿的公寓与当时的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一起就餐。席间,巴菲特悄然离开了。施罗德写道,“盛田昭夫如此盛情以至于给巴菲特增加了心理负担。他拼命逃回凯瑟琳的公寓,那里有爆米花,花生,草莓冰淇淋,这些都是巴菲特喜欢吃的。”巴菲特说:“那是我吃过最难吃的东西,我以后再也不吃日本料理了。”巴菲特选择他喜欢吃的食物,就像选择他精明的投资理念一样。   巴菲特的投资成就来源于美国肥沃的资本投资市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没有哪个时期能像现在这样从美国股票市场中赚取丰厚的利润。巴菲特第一笔投资是政府僱员保险公司(GEICO),当时这家公司交易价格远远高于其自身价值。但巴菲特非常看好该公司的成长潜力,施罗德写道,“巴菲特很有自信地预测这就是未来几年内值得投资的公司。”   很难说是迅速成长的股票市场成就了巴菲特长期乐观的投资理念,抑或是巴菲特的乐观精神在股市中找到了蓬勃发展的沃土。1956年巴菲特搬回奥马哈,尝试着开启他人生中第一次投资之旅。到1960年,他赚取的利润成倍增长,因此他也变得家喻户晓,自此,他在投资领域一往无前,从未失利。正如施罗德所说的那样,“他倾向于运用数学概率推断,最后得出结论(常常是正确的)。”这种惯性思维不仅决定了他的投资决策。   1986年,他买入所罗门兄弟公司大额股票。这家公司几乎一度破产,其CEO约翰·古特弗罗差点也丢掉了工作。巴菲特在这关键时刻,伸出援手,与古特弗罗共渡难关。但众所周知,他投资的并非是资金,而是用他的声誉挽救了约翰:他投资的不仅仅是金钱。之后,所罗门兄弟公司保证了巴菲特在其公司上的投资有安全和较高的回报。其他投资者也不再担心公司会破产,因为有巴菲特的投资做保证。但造化弄人。几年后,所罗门兄弟公司内部的一名交易员被美国财政部查出非法操纵美国国债市场。约翰·古特弗罗获悉了此事,但没有向财政部和美联储披露事实。财政部部长尼古拉斯路·布雷迪非常愤怒,决定取消该公司经销商资格,这意味着所罗门兄弟公司在一夜之间将要破产。施罗德也在书中花了大量笔墨来描述这段丑闻。诺大的华尔街投资公司瞬间衰败,这给巴菲特的职业生涯留下了难忘的经历。他所掌控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价格在标准普尔500指数上也表现不佳。他曾发誓,不再投资其他华尔街投行,但他却将100亿美元投资在高盛投行。   巴菲特总是能够找到某种方式规避风险:曾经被评为AAA级的金融机构因为涉足次级债而其信用大大折扣,最终导致破产。这些企业要么倒闭(如美国国际集团,美国债券保险商AMBAC以及MBIA),要么濒临破产(如美国通用汽车)。但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可能不会再次被评为AAA级公司,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却能够很好地规避风险。   令巴菲特懊悔一生的家庭生活   在书中,施罗德评价说“他总是忙着赚钱,他想赚更多的钱,就像玩一场竞赛。” 巴菲特执迷于金钱似乎让他对其他事情丧失了兴趣,比如他的家庭生活一直不太如意。施罗德描述他的妻子苏珊·巴菲特就像是“一个单身母亲”,他对她如此漠视,总不做家务。有一次,他的妻子觉得恶心,让他把脸盆拿给她,结果巴菲特却把一个笊篱给她。她说这个有洞,不能用。他慌乱跑回厨房,拿了一个甜酥饼放在笊篱上。经历过这件事之后,他的妻子觉得他们之间已经无药可救了。”在20世纪70年代末,苏珊·巴菲特搬到旧金山,并要提出离婚。后来,她说服了她的管家阿斯特丽德·门克斯回到奥马哈,她是一个极富魅力的年轻女性,希望让他来照顾巴菲特。巴菲特对此安排比较满意,但却超出了苏珊的预料。施罗德写道,“苏珊自己也很震惊,她的头脑里从来没有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她只是向她的丈夫强调他们都有自己的需要。在他的头脑里,他怎么能和别人发生关系呢?但这可能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沃伦一生都在寻找完美的戴茜·梅尔,并且无论他需要什么,阿斯特丽德就可以做到:购买百事可乐、清洗衣服、收拾屋子、帮他按摩头部、做饭、接电话、陪伴他做所有的事情。”巴菲特一直坚持过着简单而平常的生活。他对施罗德说,“她们都需要给予,而我不懂得奉献。我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家庭方面花很少精力。”   施罗德在书中写道:苏珊·巴菲特一年前诊断出得了癌症,于2004年去世。2003年以前,巴菲特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和参加股东大会。他一向与媒体合作表现得非常谨慎。但自从苏珊·巴菲特患病以来,他开始变得需要媒体的关注,尤其是对着电视镜头。他喜欢与Charlie Rose在节目中畅谈,成为在CNBC经常抛头露面的人物。施罗德援引巴菲特在对商业学院的学生中演讲的一段话:“当你们到我这样的年龄,你们衡量你们一生中成就的标准是有多少人确实爱过你。我知道很多有钱人,实际上没有任何人真正喜欢他们。”对于巴菲特来说,他的一生不仅仅只有金钱,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家庭的爱。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票之声 ( 京ICP备09051785号 )

GMT+8, 2024-5-20 16:36 , Processed in 0.02869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